听话的孩子=自卑的孩子?

01

没有面对挫折的勇气

平均每天都有5000对夫妻办理离婚手续,单亲家长带孩子的故事似乎也在社会上逐渐增多。

那些父母离异的孩子在家长没有教会他如何面对挫折的时候,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嘲弄“你没有爸爸”“你没有妈妈”,心智还在成长的孩子一定是会为这些攻击性的语言买单,从而意志消沉、痛苦无力。

因为这样的孩子的认知中认为的是,我因为父母离异而痛苦,其他人也能体会到我的痛苦。以至于在孩子企图释放自己的痛苦的时候,被同学突如其来的精神攻击会让他变得要么有攻击性、要么怯懦。

不论是变成什么模样,他们都有一个离不开的核心就是——自卑。

来自外部环境的攻击一则会导致他受到心灵创伤;二则会导致他不自信,认为父母离异是一件丢脸的事情,是一件不符合“规则”的事情。

以上案例只是由于外部环境的反馈去影响孩子的其一,无论哪种情景,只要周围的生长环境不断地给孩子的自由意志上套上一道道的精神枷锁,是件很危险的事。

孩子无法拒绝外界给的精神枷锁,家长有想过为什么吗?

中式的打压教育真的对吗?

你有没有想过:

中国有多少父母着重于培养小孩独立的?

又有多少父母把小孩当做独立个体看待的?

不是我们的孩子不独立,而是父母喜欢掌控孩子,尤其是精神上的掌控。所以说“亚洲的孩子为什么那么累”这类话题的提出,指的这种期待、依赖和要求根本上是父母一手造就出来的。

孩子拿着奖状、拿着自己的成就在家长面前寻求鼓励的时候,家长第一句话是不是“不要太骄傲了,骄傲会使人退步”这类话立刻就蹦出来了。

这是否侧面说明了潜意识下家长就是要否定孩子,只要是否定孩子才有教育到孩子的成就感。

来芯明灯咨询亲子沟通方法的一位家长说道:“我也三十岁,对父母的叛逆期来了,我非常不喜欢接他们的电话,因为我们彼此言语攻击,精神攻击。

我有时候感觉就像他们的工具人,永远感受不到爱意,彼此之间都是那么苍白无力吐槽。就只有愤怒和不公,父母明明有两个孩子,凡事都第一个给我打电话。

全没好事,说的事情也都是烦心事,我一点都不想听,我活着都很累了。趁他们还未很老,我想脱离他们的精神依赖,我很早就经济独立了,但是我一直无法精神独立。

我对我自己和孩子的将来都很恐慌,真的,没有本事真的不建议生孩子,生很多孩子,不负责教育的话,孩子太不容易了。”

02

“儿童态”家庭模式

由于教育条件的限制,很多生理意义的成年人在思想情绪模式中,或多或少仍持续呈现出无意识的儿童态。儿童态简单地说就是“成人的执着,小孩的智商。”

在“儿童态”的家庭中,一位孩子自嘲的表示:

而儿童态的家庭对应出又会养出这样的孩子:

限制性信念的枷锁

你不能通过让孩子更听话(懦弱)来让孩子在社会上立足。实际上,孩子听话(懦弱)的时候更危险,因为他们会被周围的人伺机占便宜。

—内生的限制性信念:一个从小没有从父母得到足够多爱的孩子,会产生“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不配得被爱”的信念,并由此产生一些衍生的信念,比如“我要努力学习和工作,通过学业,事业上的成功来证明我是值得被爱的”。

这样的孩子一旦成绩不好,就会极度的自卑。

—外来的限制性信念:经常是以一种意识的灌输,或者外在强加的形式进入孩子的内在。它们也经常以文化或者教条的形式出现。这些外在的规条式的信念称为“信条”,即信念+规条。

这些拿走孩子力量的信条,往往和恐惧联系在一起的,夺走孩子自信的力量。

这就是关键所在:必要时刻,打破规则。

这个”必要“在哪?这是一个终极道德选择。

例如,风靡全球的哈利波特的小团体不是那些没有教养的混混、坏孩子,但他们也不是所谓的“好孩子”,他们是一群在必要时,会打破规则的孩子。

03

打破规则的那部分自我

家长需要努力去做的、努力让孩子学会的:不要再说让自己软弱的话。鼓励孩子去突破限制性信念。

孩子每次说话都很容易情绪化,这是人之常理。无论是谁说的话让孩子想通了抑或是崩溃了,都要让给孩子练习“不说让我软弱的话”。

家长仔细观察一下,孩子会产生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根据这个原则,大部分不自信的孩子以前说的话大概率有95%都不能说了。

如果家长能觉察到这一点,会发现一个震惊的事实:大部分不自信的孩子的观念是腐朽且消极的。

从根本上看,大胆的诚实的表达,是心理治疗的良好替代品。著名的心理学家荣格说:发自良心的道德努力是心理治疗的最良好的替代品。

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阴暗面

有效发展孩子的阴暗面的方法是:反思孩子怨恨的是什么?倾听孩子内心的怨恨。

因为孩子所怨恨的内容,是他心中的呐喊,也是当即需要为自己发声的部分。

所以,家长必须要察觉到孩子的这些状态:孩子是否是在家庭中感受到压迫,或者在学校感受到压迫,或者孩子自己压迫自己。这样的孩子会感到受压迫、怨恨、愤怒、怀恨,家长必须教会的是孩子如何去摆脱这种怀恨。

孩子不自信,那就要看看家长自己本身是不是“独裁倾向”,或者孩子生活的环境中谁是独裁者的角色。

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你周遭的工作环境变得压抑起来,是不是因为同事不敢发声表达自己想要的,或者他们发声太晚,变得拧巴,拿周围人发泄他们的不快乐等等的后果。

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有效沟通的前提

心理学家罗杰斯有句名言“爱是深深地理解和接纳”,他提出的无条件积极关注是沟通的三大原则之一。那么,什么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呢?

无条件:我关注你,没有任何附加条件。不是因为你成绩好,不是因为你能力强,而是关注你这个人。

积极:是一种正向的能量,一种没有条件和期许的肯定和信任。我相信你会越来越好,而且不会因为你有一点做得不好就辜负了这种期待,这是长期的信任。

关注:是一种“看见的力量”,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你有需要,我都在这里,准备倾听你、理解你。

厌学的孩子的原因核心是因为爱的丧失,而什么是我们父母给予孩子的爱?爱的核心是陪伴和积极关注。父母对于子女的陪伴和积极关注和赋能,才能给予孩子安全感、存在感和价值感。

这种受注意的感觉能使孩子加倍努力的学习,以向父母证明自己是优秀的,是值得关注的。

孩子被爱的时候小雨沾湿孩子的裙摆,孩子委屈的不行;孩子不被爱的时候,就算大雨滂雷声共鸣、也只能赤脚栽进黑夜雨里越走越快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