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原文拆页:P162 学习是和自己的偏见做斗争
学习中特别容易遇到自己的偏见,而且也容易遇到其他人的偏见。但是学习的核心就在于和自己的偏见做斗争,纠正自己的偏见,回到一个相对不偏颇的视角上。
举个例子。我在准备做第二期ScalersTalk千人早起晨读团的时候,就和第一期的成员说,我会用一样的材料,带着再过一遍。
然后第一时间我就收到了许多回应:
“用一样的材料啊……那多没意思啊……”
“怎么不换一个新的啊,这个不是练过了嘛……”
于是我问:
“你确定你把这篇材料全部搞定了吗?”
“你真的学到位了吗?确定吗?”
“按照之前的要求,你确定你的模仿已经天衣无缝了吗?”
“你读一段录音我听听看……”
一番测试下来,声音叫得响的,没有一个做到位的,连勉强出手的水平,也达不到。的确有一些人仍然选择第二期继续学习,也正如预期,很多人都表示,哪怕学习一样的材料,第二期比第一期收获更多,和之前想的果然不一样。
那既然如此,为什么聒噪仍然响亮?
这就是偏见。人大多喜新厌旧,我们不停地想学些新的材料,浮于表面地追求浅层次。
一个月只学一篇文章,很多人已经觉得夸张。第二期再来一篇,继续用同样的材料,于是许多人觉得真过分。
从表面上看,一天学一篇满足感很大,就像快速阅读,一天读一本书,感觉一年以后就能有辉煌无比的人生。但是浮夸迎合人性,投机取巧、急功近利永远有大市场。你只要满足需求就能赚钱,而这个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做,反倒没人关心了。
我一直以为,学习一定要扎扎实实往前走,基础一定要夯实夯实再夯实,而这要挑战我们的偏见。
偏见是我们的自以为是。成年人有自己的想法,每个人都是哲学家。即使一事无成,评论能力也可以无穷大:想当然地以为这个,以为那个,又不会闭嘴,于是不得消停。
但是更可怕的是我们未必知道、也未必愿意知道有偏见,选择忽视,带着偏见生活。而一旦有偏见,就看不到全貌。学习是探索,是破除偏见,看到全貌。有人一方面口口声声说自己爱学习,另一方面,却拿着偏见看世界。一方面说要学好英语多努力,另外一方面,再复习一轮就觉得受到了羞辱。
我观察过很多学习困难者的行为模式,他们总在不同的地方打井,没有打多深就换一个地方。你让他们打得更深一些,他们则认为自己不适合打井,要去地面上呼吸新鲜空气。
把一件事情做透做精,个中自有乾坤,如果行动量达不到,是永远感受不到的。如果练习总是点到为止,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很努力,那努力只是存在臆想里。
I重述原文
what:本片段作者从另一个角度介绍了我们学习核心,就是与自己的固执己见作斗争。
很大程度上,当我们在学习一个知识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者挑战,皆是因为我们原来是带着已有的自以为是的想法(固有观念)去评判它,局限了我们的学习的边界,从而一直学习不到位,无法突破和提高。
How:通过本片段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反思,我们现有学习上的挑战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固有观念导致了无法突破,如果除去了这个自以为是,我们的学习结果会发生什么变化?
A转化应用
A1
英语口语学习一直是我既头疼又难以突破的事情。去年下半年开始,由于工作环境换了,对于英语要求更高了,日常邮件往来,几个领导都是外籍人士。令我又开始逼迫自己去提高。
今年初开始,就陆陆续续寻求各种学习方法。参加每周英语演讲活动,加入每天英语小打卡,觉得自己参加了这么多,总归可以提高了吧。然而现实是依旧是每次英语互动时从不敢举手主动分享,每次打卡还是用了中文,然后自己也会发现,在英语口语上还是没啥提高。
反思:
首先我有学习的想法,但是没有应用和交流的乐趣。
我当时凭借参加英语活动的多少来镇定自己,实际却是从来不夯实基础和一步一个脚印练好单词多读。
A2
加入拆书实战也是希望能夯实自己读书转化能力。我也希望通过学习,放下自己的偏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
目标:未来一年都认认真真扎扎实实的阅读并理解一本书。
对于上述阅读并理解的定义,要理解:What 这本书说了什么;Why:这本书的价值在哪里;How:我们如何应用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思维方式也好,技巧也好)
Step1: 每个月底为自己的读书学习进行跟踪反馈:到底自己学的怎么样,只有自己清楚,重新审视自己 为什么学不好,哪里学不好。是不是带上了固有观点去学习?
Step2:将之前审视固有观点放下,尝试用反向思维和自己对话看看,感受自己不同思维带来的变化。
Step3:通过放下原来的固有观点,已经清楚当时的挑战是什么。尝试放下观念去阅读下一本书。
Step4: 以上迭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