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在信息的发达,人们都在对我们最重要的健康问题上不断地寻找,在海量信息中寻找这些讲养生的知识,去学习,运用。
看着所有的这些方法,吃这个健康,做那个运动养生,什么穴又可以治疗某某病,但真碰上事时又都失效了。
中医学习,不仅学习知识,更要去悟这些道理,去证,找到规律及根本。
要不然的话,就是学死了,是无法应对各种千变万化的病症的,如同样一个喉咙痛,有吃东西上火,有肺火,有肝火,肾虚火,等引发,又可以是重叠共同引起。
中医知识是辩证的,灵活,如果学固定了还是不得精髓。
在这简书里我前面写过一篇叫,养生就是养阳气,养气血的文章,就有人在下留言,让我不要不懂装懂,说气为阳,血为阴。
这人几次言辞激烈的评价引起我的好奇心,点开看了些他的文章,原来同行嘛,也写了很多中医知识方面的文章。
难怪呵!不同的是,我不是学院派的人,我是实修实证的,能知道病的规律气机变化,从变化中找到当时的病情,在这变化中去治疗。法无定法。
就像他认为的阴阳,学习中医的都知道,确实如他所说,气为阳,血为阴。
但是我们要理解的是,中医通过望闻问切辩证,分辩阴阳,寒热,虚实,表里 ,所有这些都是一个对疾病状态,轻重转变的一些形容与对比区分,有对比参照下的形容。
气与血互为参照时,气为阳,血为阴。如果用一个人整体状态来参照时,气血旺盛的状态为阳,衰退时为阴。
正如一颗树,阳光照射的一面为阳,阴影面为阴,随着早上太阳的升起移动,到了下午太阳照到这颗树的另一面,那它早上的阳面就成了阴面,阴也变成阳了。
所以我说养生就是养阳气,这里的阳就含气血,要知道,气血互为依存促进,也互为牵制,如果一个人血虚了,通俗说血少了,久之自然气不足,如果一个人长期耗气,又会损耗血,引起血虚。
如果按照他所说养生就是养阳气,这个阳气不能说血在里面,说血为阴嘛,不能用阳来说。那这样人能健康得起来吗?
这就是学死知识,辨证是互证,参照不同,辩证不同的。同一个人,气的对比,气强时叫阳,气弱时叫阴。所以我们平时也不要太纠结,我到底是阴虚阳血虚气虚?没有对比皆无意义,长期的结果都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医生辩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不仅可以辩别当时病情,还能廷升知道你的心智,生活模式,用药性来平病气,告知改变情志及不健康的生活模式来断病因。需要长期的运用中用心去寻找其中的变化,及规律。
人从整体来说,养生就是养阳气,养气血,阳气旺,要气血皆旺,这样平衡才能真正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