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解杂文

宽刑省罚,与民同乐。孟子对尧、舜、禹非常赞同,认为统治者要向尧、舜、禹那样关心百姓疾苦。主张“德刑并重”,治理国家需要德治与法治协调推进,相互依赖、相互依存,针对国家治理,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法制等方面阐述,各部分各环节相互支撑、相互融通,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反映了孟子对“民心”的重视。孟子认为“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十分重视“与民同乐”,得民心之根本在于实行德政,仁爱民众。“以仁政得民心”,就是进行德治,收揽民心,反对统治者的奢侈浪费。他说:“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百姓与统治者富足了,与民同乐才得以实现。与民同乐,需做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孟子·尽心上》),并能“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做事公平公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君主要提升自身修为,有胸怀天下的使命与担当。“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君主对百姓充满爱心,以礼相待,百姓才能心悦诚服。孟子以“仁”“义”为内核,以“思”“诚”“敬”为手段,特别注重发挥“心”的“思辨”能力,由此开创出一套“存心养性”“反身而诚”“养浩然之气”的道德修养功夫;借“天命”谈“人事”,将人的注意力引向自身道德修养。孟子通过推崇“德治”,施行“仁政”来收揽民心,以伦理教化来安定和规范社会秩序,以期管理者能与民同乐,最终实现“仁者无敌”、统一天下的政治目标。

  浩然之气,以德配位。孟子借鉴孔子“血气三戒说”的思想,以义来戒除血气中的欲望,继承并丰富其内涵,从而创立了“浩然之气”思想。孟子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之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浩然之气的内涵首先体现在大勇,“浩然之气”是受到具有省思功能的道德本心所支配、引导的“义理”之气是受心志所支配的大勇之气,体现在至大至刚,表现在气上呈现出巨大的精神力量与高尚的品质,可以不断充盈内心并积极修养道德品格,继而达到人格上的坚毅与刚强。“浩然之气”需要义与道来相互配合,没有义与道的配合则失去力量。“配义与道”包含义与道两种道德准则,在符合“义”的基础上来追求“道”,“浩然之气”才成为立身行事之准则。“浩然之气”所体现的至大至刚,配义与道已成为民族精神的代表之气,鼓舞了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为心中的理想而奋斗,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这是孟子养浩然之气的基本路径,只有做到经常自我反省,才能不断改进自身不足,完善自身修养。“浩然之气”作为孟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诞生之初就以道德而立论,“浩然之气”有助于公民提升个人道德修养,激励人民齐心协力攻坚克难,增强社会公德,提升价值认同。“浩然之气”所蕴含的现代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标是一致的。浩然之气是君子至大至刚的昂扬正气,是以天下为己任、担当社会道义、无所畏惧的气魄与勇气,是品质上的坚毅刚强,精神上的不屈不挠,天地之间的光明磊落,是内在德性与最高道德准则的协调融合,是人间伟大的人格精神之美,人具有了浩然之气,才具备了君子的仁智勇“三达德”,方能以德配位,处事圆满成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北斗:孟子,你好,我对你可是心仰已久,今天我们来探索一下你的思想如何? 孟子:你好,也许世风日下,正是人们需要我的...
    玩哲阅读 5,149评论 4 75
  • 战国时期的孟子(孟轲)是孔子学说最为重要的传人,被后世尊为“亚圣”。史记记载,孟轲,邹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鲁子牛阅读 117评论 0 0
  • 参加共读《孟子》不知不觉已110多天,今天在郭馆长的主持下在图书馆4楼观看南京师范大学徐克谦老师关于孟子的讲座,一...
    禅中人生阅读 968评论 0 0
  • 一、仁政 孟子继孔子的“礼治”和“德政”理论,提出了“仁政”学说。 (一)井田制,反战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
    玄都山水紫微星阅读 1,192评论 0 1
  • 《孟子》精选 1 万乘(shèng)之国,弑(shì)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
    六月溪阅读 1,611评论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