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yptian Architecture, c.3200 B.C. ~ 30 B.C.
-
进入文明的标志
- 经济——金属工具的使用 商业的交换 城市的建设
- 政治——国家的出现 行政管理 军队
- 文化——文字工具
五大文明发源地:埃及文明、西亚文明、印度河文明(4000 B.C.—3000 B.C.)、中华文明、爱琴文明
四大文明古国是梁启超在1900年表述的概念
一、概述(Background)
1 自然地理状况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 尼罗河 —— 埃及文化的摇篮
领土分为上下埃及,地理环境分别为丘陵河谷和冲积平原、沙漠地带
气候干燥,盛产石材(花岗石、石灰石、砂岩等)
2 历史分期 (History)
- 古王国时期( c. 3200~c. 2130 B.C. 1-10王朝)
国家中心:孟菲斯
主要建筑任务:金字塔陵墓
又称:“金字塔王朝”(第三王朝到第六王朝 陵墓为金字塔模式 现存金字塔80座) - 中王国时期( c. 2130~c. 1580 B.C. 11-17王朝)
国家中心:上移至底比斯附近
主要建筑任务:陵墓,并开始出现成规模神庙建设 - 新王国时期( c. 1580~ 332 B.C. 18-30王朝):古埃及历史上最强盛阶段
国家中心:底比斯
主要建筑任务:神庙、石窟墓
又称:“庙宇时代” - 托勒密王朝时期( 332 B.C. ~ 30B.C. )
受东西文化交融的时期,与希腊文明的关系密切。
历史分期 | 时间 | 王朝 | 国家中心 | 主要建筑任务 |
---|---|---|---|---|
古王国时期(金字塔王朝) | c.3200 B.C.-c.2130 B.C | 1-10王朝 | 孟菲斯 | 金字塔陵墓 |
中王国时期 | c.2130 B.C.-c.1580 B.C. | 11-17王朝 | 底比斯 | 陵墓,并开始出现成规模的神庙建设 |
新王国时期(庙宇时代) | c.1580 B.C.-332 B.C. | 18-30王朝 | 底比斯 | 神庙、石窟墓 |
托勒密王朝 | 332 B.C.-30 B.C. | 亚历山大港 |
二、建筑物(Main Architectural Types)
1 陵墓(Tomb Architecture)
埃及人把住宅看做旅舍 坟墓才是永久的住宅——希腊历史学家西卡洛斯
1.1 背景
- 关键思想
灵肉分类里学说——肉体短暂,灵魂永存,可以死而复生,关键保护好尸体——导致意在永恒坚固陵墓产生 - 神学
自然与图腾崇拜的多神论
主神之一:奥西里斯,彼岸和复苏之神 手持连枷和弯钩
古埃及陵墓位于尼罗河西岸(东生西死,与太阳有关) - 自然环境
条件:独特自然环境助长了对来世的向往
气候炎热 干燥,易于保存有机物和建筑物
上埃及盛产石材
运输——尼罗河特殊的航运条件- 第一座城市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多雨潮湿 不利于建筑物的保存)
- 社会制度
政教合一、君主独裁的奴隶制——国王成为国家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国家工程的组织核心
法老神人合一,是太阳神的化身
尼罗河泛滥的四个月休农期,工匠、平民、自由民为资源自愿到法老处修建陵墓 - 第一座城市出现于西亚的两河流域(多雨潮湿 不利于建筑物的保存)
1.2 类型
-
台墓(玛斯塔巴 mastaba)—— 早期形态
- 纪念保护意义
- 材料:砖或土(易风化)
- 金字塔形式的演化
- mastaba
- 昭赛尔金字塔
- 麦登金字塔
- 达舒尔金字塔
- 大金字塔
- 体型构图:简单——复杂——抽象
-
昭赛尔金字塔
- 第一座石构金字塔
- 向真正金字塔方向过度
- 把建筑材料改为石材
- 多层叠加:在高度上显示国王的地位和权力
- 附属建筑:宏大建筑群
- 第三王朝第一任国王时期
- 建筑师:伊姆霍特普
-
金字塔式陵墓(Royal Pyramid)
- 时间:第三王朝~第六王朝
- 地点:尼罗河西岸,集中于离今天开罗西南近郊吉萨高地——吉萨金字塔群
- 构成
- 庙宇(制作、暂时停放木乃伊)
- 甬道(狭窄)
- 祭祀厅堂(宽敞)
- 金字塔体
- 轴线串联 序列建筑 序列空间
-
吉萨金字塔: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
- 轴线排布
- 正方椎体:象征意义——埃及人对于山体外观的理解,山岳的形态象征的永恒赋予陵墓同样的含义
- 有机物在角锥体重心处保存
- 狮身人面像:斯芬克斯(法老的头 狮子的身体)
月亮神——公羊 太阳神——狮子
面朝向东方 - 纯粹人工石山:石块面层、巨型石块、通气孔、国王墓室、王后墓室、殉葬品存放、大通道、地道、主入口
崖墓(Cliff Tomb)
- 中王国时期,国家统治中心南移,进入河谷地区,适应新的地理环境而采取的陵墓形式
- 构成:坡道→人工平台(小型金字塔)→崖壁→内藏墓室
- 位置:上埃及山区,修建困难,形式容易被环境吞没
- 靠近峭壁,序列排布
- 陵墓的永恒和象征意义以新的面貌出现 同时依靠自然象征自然
- 实例:哈特什普苏崖墓建筑群
- 石窟墓(Rock-hewn Tomb)
- 构成:墓道→前厅→墓室
- 新王国时期法老们主要的埋葬方式,集中在底比斯(Thebes)附近的尼罗河西岸地段的山谷中——王陵谷。
- 完全深藏于山中,入口以立柱支撑,常结合祭庙一同建造。
- 出现原因——盗墓:越是高大的建筑物越是容易被盗
- 下挖曲折墓道 完全深入山中,入口以碎石乱石堵住
- 石窟墓常见平面形式:straight axis、dogleg axis、bent axis
- 地面逐步下降 尽端为墓室
2 神庙(Temple)
2.1 基本信息
- 仅次于金字塔为人所知
- 十一王朝开始,逐步成规模
- 普通仪式活动以庙门为背景,平民不能进入庙宇,祭坛部分只有祭祀和法老能够进入 最为私密
- 规模:大型神庙常与宫殿结合建造,多进院落,多轴线
2.2 基本构成
- 神道(斯芬克司Sphinx)
- 庙门(牌楼门Pylon+方尖碑Obelisk)
- 前院
- 多柱大厅(Hypostyle hall)
- 祭坛(Sanctuary)
2.3 空间特点
由轴线串联的序列空间和序列建筑的组合
2.4 设计特点
整个建筑按严格中轴线组织空间序列,空间从开敞→封闭(尺寸递减,高度渐低),光线由明→暗,以营造神秘气氛,强化对法老权力的膜拜。
2.5 实例
卢克索和卡纳克的阿蒙神庙:世界上最大的神庙建筑
侧高窗采光
3 方尖碑(Obelisk)
- 古埃及崇拜太阳神的石质柱式纪念碑,常成对置于神庙前。
- 断面呈方形,细长比1:9-1:10,柱身向上渐缩,顶端覆以金字塔状物(通常镀金)。
- 通常为整块花岗石制成,碑身布满阴刻象形文字或图案,形式简洁,富于变化,是古埃及重要的建筑形象。
4 住宅(Dwelling)
- 广泛使用庭院式住宅形制。
- 贫富悬殊,基本采用土坯或砖砌建造
- 远远不如纪念性建筑
- 捕风塔:加快室内通风设计
- 房屋周边设计花园 布置池塘
5 城市(City)
- 不太重视发展城市文明。
- 考古发现的绝大多数为修建王陵兴建的城市(工匠村),如卡宏城
- 阶层划分 建筑密度 社会的不公平性
- 封闭围合——抵御沙漠 恶劣的自然环境
- 基础设施配套
三、建筑技术(Architectural Techniques)
1 材料
两类不同性质的建筑,其材料选择和加工是完全不同的
- 纪念性建筑:石材采集、加工、运输、砌筑
从第三王朝开始 石材作为主要材料 - 世俗建筑(如宫殿、住宅等):粘土+植物(芦苇、棕榈)→混合物
2 结构
梁柱体系和墙体承重体系,为早期柱式系统奠定基础,为西方发展梁柱体系形成基础
3 石材的开采、运输、安装
- 开采:尼罗河上游,阿斯旺采石场
对于像方尖碑的规则、坚固性石料,沿山体凿边界形状,塞入木材,浇水,反复浇水并晒干几次即可获取
对于不规则石块,用火烤山体,泼冷水 - 运输:垫滚轴、泼油众人拉动运输
- 安装:金字塔是法老一生的工程,定方位,四个面为正对四个方向
四、建筑形式(Architectural Forms)
1 其他
1.1 内向性
用墙把建筑群包围起来,院落随处可见,创造强烈的内部感受
原因:
- 埃及人对于宇宙的空间观宇宙观封闭的方盒子
- 自然生态条件
1.2 埃及文明
文字:圣书体
象形文字——处在干热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封闭围合的需要
1.3 气氛
巨大性给人以压迫感
创世神话 对于世界的认知 规则的方形的建筑具有秩序性
服务于特殊的气氛 神秘 敬畏
2 群体布局——组织建筑单体和建筑空间
- 封闭围合:意在创造一种强烈的内部感受和静态秩序,与生态条件亦有关系
- 尺度巨大:物化了埃及神学中的永恒思想
- 方正结构:建筑物与空间严格按直角坐标系来组织
- 对称轴线:以此强调序列感,营造气氛
3 特征处理
3.1 墙体
厚实,连续平整的表面,丰富的雕刻,上薄下厚(旧时土坯结构的影响的延续)
3.2 埃及石柱
处理比较成熟,常用整石,体形高大,比例粗壮1:5,特色之处为柱头,形象多源于植物,包括棕榈、纸莎草(下埃及)、莲花等(上埃及)。
4 装饰母题
象形文字、植物、动物和人物等
石刻技术发达,表现方式原始而独特,雕刻和建筑结合紧密,常用方式包括:线刻,浅浮雕或阴刻装饰
象形文字:古体——现代体三种
文字与绘画相关联
五、建筑实例(Cases Study)
- 萨卡拉的昭塞尔金字塔(Step Pyramid of Zoser, Sakkara, c. 2778~2723 B.C.)
- 吉萨金字塔群(Great Pyramid , Giza, c. 2723 ~ 2563 B.C.)
- 德·埃·巴哈利崖墓建筑群(Temples at Del-el-Bahari, c. 1520 B.C. )
曼都赫特普崖墓和哈特什普苏陵墓 - 卡纳克阿蒙神庙(Great Temple of Amun, Karnak, c. 1312 ~323B.C.)
- 阿布辛贝勒大庙(Great Temple at Abu Simbel , c. 1301 B.C.)
六、本讲小结(Conclusion)
- 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造就了庞大且持久的纪念性建筑
- 石构技术发达,为早期柱式系统奠定基础。
- 艺术装饰与建筑结合紧密,成就很高,尤其是石刻技术发达。
- 缺陷:世俗建筑不发达
七、课后问题(Questions after class)
- 分析古埃及陵墓型制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方式。
- 探讨宗教观念与建筑形式处理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