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大家说到过年都会感慨:年味越来越淡了,再也找不到从前过年的感觉。
穿新衣裳、放爆竹、贴春联、包饺子、走门串户拜年、……一派热闹祥和的新年景象,这些都是“年味”。
“年”,还是那个“年”,但明显感觉“年味”淡了很多,似乎再也找不到小时候过年的感觉,过去过年,家家户户放鞭炮,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鞭炮声不断,尤其是除夕零点一过,鞭炮声震耳欲聋,此起彼伏,仪式感满满,在鞭炮声感受年味是最直接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出于环保或安全方面的考虑,大大小小的城市纷纷加入到“禁燃”的队伍中,允许燃放爆竹的城市在变少、禁燃区域在扩大,大家已经很难听到鞭炮声了。都说“爆竹声中辞旧岁”,没了爆竹声,年味自然就淡了很多。
我小时候是物质匮乏的年代,最期盼的就是过年,因为过年可以吃好吃的啊!只有过年才能吃到白面馍馍和肉……现在呢,生活条件好了,想吃什么就买什么,小时候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食,现在平时就能吃到,像大家说的,现在天天都是过年。所以,年也变淡了。
小时候在农村。亲戚不会相距很远,过年都会跟着家里的大人走动,走动的多了,在我们的观念里就有了亲情。同龄的孩子之间也常常一块玩耍,这是我们的家族。
从前我们所处的那个环境,虽然落后,虽然贫瘠,但是一切都很美好。但是随着长大,随着离家,随着我们走进城市,好像很多美好的事物都在慢慢消失不见。
落实政策随父母举家离开故乡之后,由于没有了亲戚也就少了拜年,过年印象深刻的是小时候在农村时的拜年、走亲戚。
这几年,和道文回家过年,让我又感受到小时候在农村拜年的那种情景。
大家的生活进入快节奏,拜年不再是小时候;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多数人家都有了私家车。走亲访友也是开着车去的,到了亲戚家,门庭若市。平日来往少的,竟然会摸不着门。这充分说明大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前年回家过第一个春节,道文就提议以后每年的除夕,都到我家吃年夜饭。
除夕那天,婆婆说她那里烧柴火,锅大,比较方便,鸡、鸭、肘子、红烧肉让我俩不要管,只准备其他菜就可以了。
一大早我俩就开始忙,到下午两点才准备好,只等着家人们到来后就开席。下午四点多,家人们如约而至,来时侄子侄女们还端着婆婆在家做好的几道菜。我们俩在厨房忙碌着,转眼间,冷热、荤素搭配的丰富菜肴就摆上桌了。席间,晚辈给长辈敬酒,说着祝老人身体安康的祝福词,当然也少不了长辈给晚辈压岁钱的环节。杯盏交替,其乐融融,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弟弟、弟妹一年到头忙碌着,就等着春节放假了,放松了去打打麻将。吃过饭不大功夫家人们告辞,费了时间准备好的年夜饭不到一个小时半就结束了。
大年初一,先给大姨家老表拜了年,又去二大、四大家拜年,中午饭在二大家吃的,晚饭在四大家吃的。
昨天大年初二,又一同去给三妈家拜了年,中午饭不用质疑的在三妈家吃的。晚饭所有人又在我二弟家吃的,感觉两天都是在吃。
晚饭后,和二弟家我侄女聊天,问她,为什么没随我们去拜年,她告诉我,他们是不去的。我心里暗想,小时候跟着大人去拜年,一个是小孩子贪玩,图热闹,重要的一点,恐怕是还能领到压岁钱,现在长大了,也不会给他们发压岁钱;加之,现在的年轻人对过春节其实是非常不上心的,在他们眼里,春节无非就是个长假期而已,跟国庆没什么两样。
现在年轻人又大多是独生子女,不可能去和堂表兄弟姐妹们来往,过年和不过年都差不多的了,就是自己小家庭吃一顿,不可能像以前一样轮流去叔伯姑舅姨家做客的。
我突然想到,前天去老表家拜年时,大姨嫂说过的话,她说,以后过年了,大家都聚集在酒店里吃饭,这样一来是不用在家准备太劳累,主要还是让孩子们都互相认识认识,也好互相联系、走动。我很认同她所说的,现在我们去给长辈们拜年,下一辈的孩子们,除了年龄小的,跟随父母同去,大点的都不去。导致长辈见了孙子辈的这些孩子,根本就不认识。
以后的日子,多让孩子接触亲人,告诉他们这些都是我们的家人。亲情的社会,才是有温暖的社会!所以,趁着过年,让我们的孩子感受一下传统年味的好处吧!让我们的感情能够延续下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