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很多管理者,他们经常这样说:“今天确实抽不出来时间了,我后面还有三个会,都很重要,一直开到晚上11点”,或是 “哎呀,抱歉,你给我的xxx资料我还没来得及看,最近太忙了,现在还没吃午饭”,或是 “唉,最近这段时间,我忙得连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今天晚上我得往广州赶,明天下午再回北京”。
管理者在这么说的时候,往往语气很值得拿捏玩味。乍一听上去,是一副吐槽抱怨的痛心疾首状,但品其余味,却好似有一丝茶水入口后的回甘,一缕自豪感。大致想要表达出来的意思是,你看我不是那种假大空且不学无术的管理者,你看我多努力,多勤奋,多给你们以身作则。
最近在网上看到这样的一个观点:如果一个管理者一直很忙,只有两个可能。第一、自己不行;第二、招的人不行或不会用。(当然,这也跟自己不行密切相关)
大家注意一下这句话的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词,是“一直”。意思是,无论管理者负责的业务是熟悉还是陌生,无论业务是高速增长期还是平稳放缓期,无论团队情况是兵强马壮还是急需重建、吐故纳新,管理者一直很忙。
当然,如果公司的业务处于高速增长期,团队规模和业务体量快速扩张,这种情况下,管理者的忙碌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他本身也要跟随公司快速成长,重构自己。
在此实战过程中,优秀的管理者沉淀了做事情的流程、标准和方法论,并慧眼识珠地找到了能替自己分担部分工作的下属,大胆放权,给其赋能。整个团队如一台精确运转的机器,各司其职,各尽其用。
管理者困局
在此实战过程中,平庸的管理者负责的业务到处漏风,他不得不四处救火,本想招人分担,但招来的人要么是银样蜡枪头,中看不中用,要么是他不会用,妥妥的法拉利开成了菲亚特,直接玩儿废了。然后,他不得不一边吐槽一将难求,一边自己顶上,继续亲力亲为。时间一久,他觉得必须每件事情都事必躬亲才行,有一点儿地方盯不上,结果都会跑偏。
但当团队规模和业务体量快速扩张时,往往他这个单点就会成为瓶颈,毕竟他一天也只有24小时,刨去吃饭睡觉上下班路程消耗,一天16个小时扑到工作上已经是极限了。这个时候,如果他把时间全部放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上,也就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深度思考和提升自己了。
员工困局
说完了管理者侧,再说说员工侧。事必躬亲的管理者大大打击了高潜员工的积极性,以及挤压了高潜员工的成长空间。因为:
优秀员工的标准 = 深度思考决策力(大脑) + 强悍的执行力(拳头)
如果管理者不给员工思考决策空间的话,那强悍的执行力就算发挥到极致,也就等于一个行万里路的邮差,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人。
那么,在此情况下,会在团队中形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有成长意愿、不甘心只做枯燥执行的员工会另投高明,在更加广阔的舞台上展示自己,证明自己。而甘于现状的平庸员工则像个巨婴一样活在舒适区,乐得让管理者决定好所有的一切,自己只需要无脑地做好末梢执行工作即可。甚至,圆滑的平庸员工还会适时地吹捧管理者能力强悍和不可或缺,以满足其虚荣心。
往往,团队高潜员工的离去,会加剧管理者的单点瓶颈困局。
当然,也有人会问,如果放任员工进行思考决策,万一决策失误了造成公司的重大损失怎么办?这不就等于公司为员工的成长买单了吗?其实这里面是有技巧的。即:在许可小损失的情况下,让他试错,为他买单。
举个例子:任何一个优秀的工程师,都是渴望新技术和新挑战的,但是作为稳定性压倒一切的核心系统,往往又是规避挑战,规避未知的。那工程师想引用新技术来提升系统性能,怎么办?很简单,可以先在非核心外围系统里面试错,等把新技术完全hold住了,再往核心系统里引入。这样就可以在人才成长和业务目标达成上达到平衡。
产能死局
如上文所说,如果管理者很忙,忙到没有时间思考和成长,那对于团队来讲,很容易形成单点瓶颈。同时,事必躬亲的领导会导致不甘心只做执行的高潜员工离开,会使单点问题加剧。而单点问题在工作中会形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情况,从而导致产能问题。
这种产能问题是无法通过增加员工的方式来解决的,就像是数据库的主从模式,哪怕再加十个从库,也无法解决主库的写瓶颈问题一样。主库必须要进行分库,管理者也必须把自己的部分工作让别人分担。
产能问题的破局办法其实说简单也简单,管理者需要静下心来把自己手头的事情理一理,分为重要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四个等级,然后给自己做减法。
首先,重要紧急的肯定需要自己继续盯,不重要不紧急的果断放权。至于重要不紧急的和不重要紧急的酌情处理。比如:可以把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先让员工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做,然后进行阶段性紧张和结果确认;或是拿不重要紧急、风险可控的事情去让高潜员工试错,就当是人才成长中交的学费了。
BTW:不过现实中我确实见过,二百多人的公司列了二十多个重点项目,或是二百多人的公司的核心管理群里面有八十多人的。如果管理者觉得手头的事情全是重要紧急的话,那就是脑回路问题了,因为连事情的轻重缓急都梳理不清楚的人,从特质来讲不适合当管理者。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