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复说过:”一个有思想而不会表达的人等于没有思想。”
说话谁不会呢?从1岁开始,我们每天都在说话,为什么有的人说话,别人就爱听,愿意听,而有的人说话,就不能很好的和听众引起共鸣呢?没有共鸣,更别提让别人赞同或者听从你的观点了,不是么?
不学演讲就混不下去了
小时候在电视上,看见主持人侃侃而谈,觉得不惧镜头是主持人需要具备的素质,我不是主持人,所以我观望羡慕就好了;前几年,随着iphone的兴起,跟风看苹果发布会,觉得乔布斯穿着朴素,语言却很有感染力,气场十足,觉得,老外都比较能说,我不是老外,所以我观望羡慕就好了;前年,参观阿里巴巴,朋友播放了马云在新员工培训上激情澎湃的演讲,听完之后觉得热血沸腾,觉得马云是成功人士,我不是,所以我观望羡慕就好了;去年,参加了DISC双证班,翻转课堂和面授课上,一位位伙伴们不惧舞台,感觉很轻易地就能在百来人面前分享,逻辑清晰引人入胜,而且他们都很年轻。这时,我按捺不住了,原来演讲和职业,国籍,名望无关,原来演讲就在我们身边,随时随地。
道理都懂,从哪儿开始?
演讲这回事儿可不是说学会就学会的。不过就是因为困难,才需要学习嘛。从哪儿开始学呢?总觉得自己的普通话能算上标准,之前也看过一些关于演讲的书,视频,也有登台讲课的经验,但总觉得缺了点儿什么。想来想去,原来之前学到的知识和技巧都是碎片化的,不够系统。所以在用的时候,并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用哪样。也许这就是所谓的“明白了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入坑之起源
正在迷茫的时候,收到了来自DISC社群的一份礼物,程龙(龙兄)老师的《谁说你不能坚持》,刚收到书的时候,总会隐约感觉收到了一碗香浓的鸡汤。后来在DISC社群山石学长的朋友圈看到了一则消息,龙兄高效表达特训班。于是龙兄这个名字再次进入了我的视野。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加入了。没想到,这一试,便入坑不能自拔了。
高效表达特训班是龙兄的弟子李兵组建的。龙兄的视频课程由浅而深地讲解了在演讲中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框架的搭建,身体语言的运用,声音的掌控等等很多方面。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坑
现在的微课有很多形式,已经不是单纯的用语音分享了,龙兄的课程就是用视频的形式,调动了大家眼睛耳朵和大脑。最吸引我的地方,有三个方面:1,通过一段段几分钟的视频,思路清晰,让人容易接受,2,每个方法都配有案例对比,通俗易懂,让人容易记住,3,案例是以情景剧的形式出现,风趣幽默,让人快乐学习。
听到看到的不是自己的,说到做到的才是自己的。之前也有听过,把自己演讲的样子录下来,再回看,这是一个学习演讲的好方法。同样的,也是这个方法知道了很多年,却一直没有真正实践过。在特训班中,每堂课后都有作业。而且不是单纯的语音输出,更多的是以视频的形式输出。这下可是真正的用到了“视频自拍”的方法进行自我纠正的不归路。每次视频都要拍好多遍,因为会忘词,因为会说错,因为会超时。但是每一次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虽然才录制过几次作业,我已经看到了自己的进步,重录的次数变少了。所以也定了一个小目标,争取做到三次就能成型。
光有输出,没有点评,那也只是自嗨。让我很满意的是,在特训营,只要在规定时间交了视频作业,兵哥都会亲自点评。平时我们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反馈,因为这样可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盲区。可惜的是,日常很多人都不主动反馈,或者反馈的技巧不够,也会弄的接受反馈的人很闹心。在学习过程中的点评,就更加的专业,并且在心理上也更加容易接受了。
信息不重要,关键是转化成知识;知识也不重要没关键是能运用;运用也不重要,关键是对症下药。--李海峰
今天参加部门会议的时候,有一位新入职的同事被选为新人代表,需要在他们的年度大会上分享自己加入公司的心得。小姑娘做了几页PPT,在试讲的时候显得不太流畅,主动向大家求助。我作为HR,理所当然地给出了点评。首先先表扬了她的勇气和舞台表现好的地方,又从思维框架,时间分布,故事编入,这三个方面给出了建议。小姑娘开心的一个劲儿的点头,记笔记,嘴里嚷嚷着说我是她的救星。俗话说“久病成医”,其实我的点评逻辑就是从特训班里学来的。窃喜的同时,也感受到了有能力帮助他人成长的快乐。
碰巧今天下午在特训班里,兵哥请来了有着丰富点评经验的学姐,给大家分享点评的技巧,下班回家爬楼一听,误打误撞的3个点评技巧中,被我用对了两个。又是一阵窃喜,同时也默默地记下了被自己遗漏的第三点:提完建议要再次夸奖称赞,给予对方信心。
既然入坑,那就好好享受这个有意思的坑吧。通过不断的练习,期待在特训班毕业的时候,能够更好的把自己的思想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