⑪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⑫子曰:“君子不器。”
“温故而知新”。故,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过去的,比如历史、圣贤文化,都叫故。第二层是指我们已经学过的,比如以前读过的《论语》、以前学的历史和古诗,都叫故。
新,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指我们没有接触过的东西,没有接触过的文化,没有听过的道理,称为新。第二层是指我们学习曾经已经学过的知识时,会有新的收获、新的体悟和总结,称为新。
比如我们小时候读过的《论语》和古诗,今天再读又会有新的体悟。因为我们认知在变,我们的思维、境界和经历在变,所以即使学习曾经学过的知识,曾经背过的文字,也依然会有新的体悟,新的收获。
这时我们再来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故而知新:温习过去的知识而得到新的收获和体悟。意思是我们这一生都要不停地去学习和成长自己,而温故知新这件事情就可以成为老师。
这句话的重点在知,知是一种能力,一种思维方式。如果我们没有思维能力,那么温再多的故也不会有新的收获,新的体悟。比如同样是做饭,有的人可能做了一年也没有长进;而有的人每天做饭都在思考,怎么能把饭做得更好,如何才能创新,这时通过做饭就可以自学,通过温故就可以创造新的东西,产生新的体悟和收获。
学习《论语》也是一样,如果懂得自学,就可以做到温故而知新。比如有的人今天读了一遍《论语》,过了一个月后再重读一遍《论语》,如果有知的能力和思维方式,在温习《论语》时就会产生新的体悟、新的收获。所以温故而知新这件事,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而我们需要培养自己知的能力。
我们再上升一个境界,温故而知新,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如果一个人有自学的能力,能通过学习过去的固有的文化,创造出新的适合当下时代的知识和道理,就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这时我们再来看历史的发展和历代的圣贤。比如王阳明先生所讲的《心学》,就是从温故而知新当中来,他是以儒家文化为根基,又学习了道家,法家,兵家,在这个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新的文化知识,后人把它称为《心学》,这时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曾子的《大学》,也是从温故而知新当中来。曾子是孔子的学生,跟随在孔子身边学习,他在老师孔子思想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写出了《大学》,成为了别人的老师。
《中庸》的作者子思子,是孔夫子的孙子,曾子的学生,他在学习孔子思想和老师曾子的思想后,温故而知新,写出了《中庸》,成为了别人的老师。
孟子,在学习了孔子、曾子和子思子的思想后,温故而知新,写出了《孟子》,成为了别人的老师。
而孔子的学问也是从温故而知新当中来,孔子在学习《诗经》、《易经》、《乐经》、《礼记》这些文化后,创造了新的思想,成为了万圣师表。
老子的《道德经》也同样如此,老子在学习《周易》、观察四季变化、观察大自然的规律、观察水、观察道后得出了结论,写出了《道德经》,成为了别人的老师。
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也同样如此,通过观察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创造出符合当下时代的道理。这时可以为师矣,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可以做一个部落的首领,带着更多的人去创造更好的生活。
所以温故而知新非常重要,我们一定要在其中不停地提升这句话的境界,让自己既可以自学,又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时代在不停地变迁,创造出适合当下时代的思想和道理非常重要。否则我们学知识就学死了,不懂得活学活用,不懂得去迎合当下这个时代,不能创造新的东西,又如何能让更多的人了解圣贤文化?又如何去传承呢?
每一代传承圣贤文化之人,都在做着温故而知新这件事,都在不停地用这个时代人们可以听懂的方式传承着文化。所以温故而知新非常重要,如果我们不能养成温故而知新的思维方式,那么我们所学所用终究有限。
“子曰:君子不器。” 器:器具。比如杯子是器具,菜刀是器具,汽车是器具,衣服也是器具。生活中的器具有很多,器具的特点是有限制,有局限性。
比如杯子只能用来喝水,或做与喝水相关的事;汽车只能在公路上开,不能飞,也不能下水;菜刀只能做与切菜有关的事,其他的做不了。所以器具是有局限性的,局限于某种用途。
只要是器具和容器,就有局限性。比如杯子只能装固定多的水,即使换成更大的盆,能装的水也是有限的;哪怕再大一点,换成水缸,容量也是有局限性的;即使再换成一条河、一弯湖、一片海也是同样如此,再大的容器终究有局限性。
而君子是不器的,君子不是任何器具,他没有任何的边界和局限,没有任何的棱角和形状,他是不器的状态,所以君子不会自我设限,君子不是只有单一的某种用途。
但我们绝大多数时都会自我设限,比如认为自己只能做某件事情,认为自己只能有某种技能,这些都是有局限性的。我们再来看《论语》中孔子的学生,比如一提到子路,就是勇猛过人、无所取材,意思是这个人很勇猛,但是缺少智慧,很多事情不懂得裁断和裁决;一提到子贡,就是贵气,因为这个人又能做官又能经商,是一个很富贵的人;一提到子游、子夏,就是以文学著称。
我们上一讲提到颜回,孔夫子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我们刚开始学习《论语》,有时会不太理解,为什么颜回是孔夫子最得意的门生?他不像子贡那么富足,也不像子路那么勇猛,不像曾子留下了《大学》,也不像子思子留下了《中庸》,可是为什么颜回却是孔夫子最得意的门生呢?我们再往后学《论语》,会有多处提及颜回,但是每次提到颜回都是赞美之词,无法具体描述。
比如刚才讲颜回亦足以发,之后会讲颜回“不贰过,不迁怒”,“闻一而知十”,“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再比如《中庸》中讲颜回“则一善而拳拳服膺。”所以对颜回的赞美,并没有具体的性格描述,而都是某种态度。比如不迁怒,不贰过是一种处事的态度;居陋巷,不改其乐是一种安贫乐道的态度。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没有标签可以去形容这个人,有标签就有局限性。比如现在这个时代有很多影视明星,都会有自己的标签,因为某个标签演了某部电视和电影而出名,但是到后期的时候,这些影视明星都想摆脱自己的标签,但是会发现很难。因为在别人的价值观中,已经对自己形成了固定的印象。而这就是器,只要是器就有局限性。
但是我们会发现,对于更有修为和更高境界的人,我们好像无法用任何一句话来形容。比如我们赞美某个人长得帅、人品好、演技好、品德好,但好像无论怎么说,都不足以形容这个人,这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就是不器的状态。
比如孔夫子,就很难用固定的一句话去形容。曾经有一位叶公问子路,说:“你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人?”当时子路并没有回答,后来孔子得知这件事,就对子路说:“你可以和他说,我是一个只顾学习的人,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矣。”述而篇,孔子说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又说“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自己这一生好像什么也没做,说自己“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意在其中矣。”所以只要是形容孔夫子和颜回的话语,就回归到了最简单、最淳朴的状态。
再比如生活中有一个好人,如果让我们评价他,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可能一时半会儿讲不完他所做的好事,讲不完他的行为,这时候我们对这样的人的评价就会回到最初始,最淳朴的状态。因为他没有任何的标签,没有任何的形状,我们无法具体形容他。
而我们通过修行,可以突破自己的性格。比如我们既可以如如不动、从容不迫,又可以雷厉风行,这二者可以并存。为什么可以并存呢?因为是不器的状态,没有任何形状,故而可以让它成为任何形状。比如既可以讲课,也可以做饭,既可以开车,也可以劳作干活,因为没有任何形状和棱角,所以可以成为任何形状,什么都能做,什么都可以突破,没有那么大的局限性。
君子不器,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和要求。君子不器就相当于道家讲的无形无相,没有任何的形相。道家以水比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的特质是遇冷成冰,遇热成气,可以随意变化,比如把水装到杯子里面,就是杯子的模样;装到盆子里就是盆的模样;放到湖里就是湖的模样。因为它是无相无相的,没有任何的形状。
君子不器也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它没有任何的形状,所以可以随意变化。没有任何限制和局限,这是合于天地之道的。
道家讲大道无形,无形无相,所以到哪里就演化成什么形状。儒家讲君子不器,没有任何的形状和棱角,所以到哪里都可以素其位,都可以成为相应的形状,所以极高的境界才能达到君子不器。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圣贤文化,通过修行,不断地去突破自己性格的障碍,不断地去打磨自己的棱角,让自己变得没有那么大的局限性,让自己可以变得可以从容不迫,随意变换。道家讲无,只有是虚无的状态,才可以化于无形无相,想成什么形状就成什么形状;儒家告诉我们君子不器,只有我们没有任何形状,我们才能成器,想成什么器就成什么器,可以随意变化,这是我们修习儒家文化所要达到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