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高考,我还是不自觉地紧张。
其实,我最紧张的甚至是恐惧的,是报志愿的问题。
考得好与不好,是孩子的问题,而报志愿的则是家长的问题,这牵涉到孩子的就业以及他以后的职业规划,这就考验父母的眼界或格局以及对未来方向的把握。
我忘了是从什么时候就开始关注张雪峰的直播间的,直播、视频、书籍、思维导图、提分笔记、错题本,书买了一本又一本,银子花了一笔又一笔。
就像我自己要参加了高考一样。
每次直播,我对着错题本里的本科专业目录详尽做着笔记。本科专业大类,哪些专业是孩子学不了的,哪些是热门专业好就业的,天,现在回想起来,我就开始佩服我自己的敬业。
这个月,我的共读书都没有来得及完成,心思都不在书上,看不到两页,心就飞走了。
沉不下心,一直飘离,就像飞尘一样。
前段时间是为他提分揪心,现在是为就业方向纠结。
张雪峰老师的八连问,我问了自己无数次,也没问个名堂,孩子是拒绝谈这个问题。
但是,到真正的选择时,还是很困难。
那种困难就像一种恐惧,像是在大海上一直往前走,像是没有灯塔一片迷茫,还有一种是因为不懂,把后果想像得很严重,就业方向人生理想好像跟自己都有莫大关系。
因为不懂,才会恐惧。
今天晚上,不自觉地又浏览网站,查找分数专业和位次,其实也没有查出个什么名堂。
算了,等成绩出来再说吧。
下午一点多我就到校,是让娃用平板听高考作文的临门一脚,看能不能有些启发。
我又把一些资料帮他整理,这样他就看着材料只管听课,有些素材自己着重去记,这样时间就不会特别赶了。
娃说,如果考不好,是不是对不住我付的这些时间金钱和精力。
哪能这样想?
我说,我力所能及的,就只管做好自己能做的,比如,找资源,能借力,那我只管自己做就好了,至于结果,那不是我能控制的。
至少不留遗憾吧。
想起了自己15岁考师范的那一年,自己什么都不懂。
我妈给我煮了一些鸡蛋,她觉得那是最有营养的东西,让我带着,那时去县城考试,我爸领着我住在了县城的一个表姑家里。
煮好的鸡蛋忘在学校了。
考的东西全忘了。
只记得考完的那天晚上,我爸领着我看县城的夜景,看灯光璀璨,看霓虹灯闪烁,穿着我爸给我买的一双新凉鞋,鞋底软软地,走在宽阔的马路,吹着长长那个的风,农村长大的我,有一种势在必得之感,觉得异常轻松。
美好的景致,我心驰神往,没有紧张,觉得考试就是一次自我展现。
事实也是如此,如愿地考上了自己理想的师范。
之后就是按照轨道一步一步向前。
自己当初也不懂什么,也不知道自己长大后要做什么,只是大人们让考师范我就考。
一个乡里只分三个指标,成绩只要在所报的人数里保证全乡前三名,你就能被录取。
我那时考了457分,跟我同时被录取的另外两个都有关系,一个同学的爸爸在县委上班,一个同学的叔叔是我们学校的校长,他们两个可能都有三好学生加分,反正我们三个都被录取。
我的是第三名。
参加面试,可以有四个人。
排在第四名的就跟我竞争。
当时我个子很小,刚刚有1.5米,只要我面试不过关,就有可能被别人顶掉。
当时我很紧张。
老怕因为身高不够被顶替,其他像是音乐考节奏试唱我是不害怕的。
结果是我通过了面试。
另一个同学读了高中,她最后考上了武汉理工,超级厉害了。
她最后选择了一所专科学校做了老师,也很不错的。
回想起这些考学的经历,就像冥冥之中被安排。
算了,随他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