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爱论语:孔子的乘车礼仪,“三不”见修养

升车,必正立,执绥。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


—题记



        马车,在古代是贵族的交通工具,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乘坐。而且里面没有座位,人是站在车上的。

          车上的人,高高在上看别人。车下的人,一览无余看车上的人。所以车上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在众目睽睽之下。

        在这种情形之一,孔子是如何乘车的呢?



        上车前,孔子一定端正地站好,然后拉好扶手再登车。这样,既保证安全,又沉稳从容。

        到了车上,孔子必扶着横木威严站立。不回着头看,因为会让驾车的人分心,不知道你有什么用意。不会大声说话,因为那样会有失身份,也会影响驾车的人。不用手指指点点,因为那样会引起车下人的误会,以为对他们有什么不满。

        貌似只是上车乘车这么简单的事情,却彰显一个人的安全意识和个人修养。



        这样的乘车礼仪,直到现在依然有借鉴的意义。

        比如乘坐公交车,要遵守排队上车,不要拥挤。挤着上,既不安全,又有损形象。

        比如乘坐地铁,要安静地扶好站好,不要左顾右盼,不要大声喧哗,更不能指指点点,这样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自身的修养。

        比如夫妻开车出去,不要坐在副驾驶上总是唠唠叨叨,指指点点,影响驾驶员的注意力,影响行车安全,更可能影响夫妻和谐。

        乘车礼仪,不仅仅是修养问题,更是安全问题,必须高度重视。



文字:爱吾爱

图片:爱吾爱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