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如果你经常失眠焦虑,悲伤忧郁,那就跟着蛤蟆先生来一场自我疗愈之旅

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英】 罗伯特.戴博德 著,陈赢 译;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用童话故事的方式,将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的过程演绎出来。


揭开了神秘的心理咨询的面纱,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展现在大众面前。


书中的蛤蟆本是一个热情、时尚、又爱冒险的家伙,惹出过不少麻烦和笑话。可他突然陷入抑郁不能自拔。


现在的蛤蟆悲伤忧郁,毛衣上满是油渍,躺在堆满旧衣服的椅子上,神情暗淡,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他的朋友们决定帮助他走出抑郁情绪的阴霾,带他去接受心理咨询。


经过与咨询师苍鹭的十次面谈,蛤蟆不断自我探索、自我修复、最终得以获得新生。


阅读此书,让我明白,心理问题的最终解决只能靠自己,那是一条通往内心深处的自我觉察、自我修复、自我疗愈之路。

“从被投进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就要对自己的一切负责。”                  ——【法】 萨特


退缩逃避终不能获得成长,自己的人生必须自己负起责任来,勇敢做自己的摆渡人,才能将人生的船驶向幸福的彼岸。


一,心理咨询实则是一场自愿自发的心灵救赎。


情绪抑郁的蛤蟆,在朋友们的安排下,来到了苍鹭的咨询室。蛤蟆静静地等着坐在对面的苍鹭给他指点米津。


等了半天苍路没一点动静,蛤蟆血液上涌,“你不打算告诉我该做什么吗?”


蛤蟆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让咨询师给他办法,他照着做就好了。


而苍鹭对蛤蟆说,“心理咨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


苍鹭接着说:“只有当你是为自己来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现实中很多人对心理咨询也存在这样的误解,一方面源于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来访者总期待咨询师给出办法让自己走出心理困境。


另一方面源于来访者缺乏主动求助意识,他们虽然被困其中,但由于病耻感或者安全感不足,他们草木皆兵,更多的是选择把自己隐藏起来,而不是主动求助。所以被动咨询的情况比较多。


蛤蟆先生认识到这一点,并愿意为自己的咨询负责任。


在他完成第一次咨询,离开的时候问了苍鹭一句:“你认为我会好起来吗?”

第一次咨询


苍鹭回答:“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能力变得更好,我也会对你倾注我全身心的关注。但一切归根结底,都取决于你,能帮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心理问题的解决通道不同于做事,无法让他人代替自己完成。


卡尔·荣格“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心灵的救赎只能靠自己,必须是自己自愿、自发,主动求助,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在积极的自我剖析和探索中,最终实现自我蜕变。


二,一个人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下,才能实现自我成长。


苍鹭告诉蛤蟆,每个人都有“儿童”、“父母”以及“成人”的自我状态,三位一体,成年人之所以痛苦,恰恰是因为不在“成人状态”。


——“儿童自我状态”,是由我们童年残留的遗迹搭建而成,包含我们小时候体验过的所有情感。


人们进入“儿童状态”后,会本能地顺从和依赖他人,用小时候的方式去应对和处理现在面临的事情。


经常会感觉到自己无能为力,不得不委屈自己顺从他人。


蛤蟆想起苍鹭说的,“所谓的共谋----偷偷的,无意识的配合对方。”


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内心很愤怒,很抵触,而行为却选择了乖乖的服从对方,心中的委屈与愤怒始终得不到释放。


就如一头小象,小时候用一根细小的绳子拴着,他挣扎后发现无力挣脱。他长大后,就习惯了这种模式,也不会再去挣脱那根绳索。


他们不是没有力量,而是“成人”自我意识没有觉醒。


——“父母自我状态”,是从父母那里继承来的行为、思想、价值观和情感模式,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互动方式。


在父母自我状态的人,不是在挑剔别人就是在挑剔自己。


他们就像“父母”或法官,不是在教育他人就是在审判他人,甚至会将审判的矛头指向自己,进行毫不留情的自我批判。


“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苍鹭答道。


抑郁的人,通常感觉不到自己的价值,表现为过度依赖他人,又严厉审判自己,经常让自己处于“儿童或父母状态”。


能不能走出来,关键在于,能不能让自己进入“成人自我状态”,能不能停止自我批判,能开始好好的爱自己。


——“成人自我状态”,指我们用理性而不是情绪化的方式来行事。它让我们能应对此时此地正在发生的现实状况。


“成人状态”的时候,我们能摆脱情绪化的控制,合理地计划、考虑、决定、行动,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当下的事情。


成人自我状态是唯一能学到自我新知识的状态。


“成长是灵魂的觉醒,而非岁月的累积。”——亨利·戴维·梭罗


无论是“儿童状态”还是“父母状态”,都是过去经历赋予我们的经验。


一个人的成长不拘过去,也无关年龄,是在对自己全然接纳的基础上,寻求进一步的发展与创新。


三,“儿童、父母和成人”三种自我状态的合理使用与自由切换,是心理成长的必然路径。


蛤蟆先生在认真分析后意识到,成年的他其实一直处在儿童自我状态。


过度顺从导致蛤蟆把依赖当成生活本身,童年依赖父母,成年则依赖外界的肯定,当朋友们批评他时,他要么取悦别人,要么自我批判,痛苦不堪,所以一直长不大。


或许很多人童年时由于力量弱小,依赖和取悦他人成了主流生存法则,而成长的本质就是逐渐打破依赖关系,成为独立的人。


那么,我们该如何适时调动成人自我状态呢?


①要识别当前的状态(问自己,你当前处于什么状态?)。


用上帝视角观察自己当下的情景,是在用儿童情绪和行为习惯应对,还是用父母观念在评判。还是在冷静的关注和分析当下的事实情况。


②当发现自己不在“成人状态”时,就要主动做出调整。

首先,接纳情绪不冲动行事(儿童);第二,尊重他人观点或感受(父母),但不盲目屈从;最后,经过理性思考做出自己的决定。


成熟不是消除情绪,而是学会在动态平衡中,让成人状态成为主导。


四,每个人都有能力改写自己的人生剧本。


苍鹭告诉蛤蟆,一个人早年形成的心理世界和生活态度会对人的一生产生很大影响。


他绘制了一副人生坐标图,让蛤蟆选择,

人生坐标图


蛤蟆选了“我不好;你好”。


苍鹭解释,“这类人认为自己很差劲,别人都比他好。处在这个坐标的人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甚至,有些人会竭尽所能地选择记住那些悲伤和不快乐的事件,而忘记或忽略美好的时光。”


“玩这个游戏的人确实会抑郁。他们认为自己的人生被不好的力量影响,无法掌控人生,这让他们焦虑,觉得自己不够好。”


蛤蟆明白了自己抑郁情绪的由来,并分析出他的父亲处于“我好;你不好”的坐标。因为他的父亲总是批评责备他。


经过十次面谈,在苍鹭的引导下,蛤蟆在一次次思考回忆中渐渐清晰自我,与过去和解,调整自我状态,成功走出了抑郁,勇敢选择了‘我好;你也好’的人生坐标,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我好,你也好。”也是我们每个人的终极目标。


当你心中有了这个信念,行为就会不自觉的向着目标靠近。


无论我们生命早期的剧本如何铺排,只要我们能不困于过去,就能创造出全新的未来。


写在最后:

“成长是痛苦的,但它是我们变得更好的必经之路。”                              ——吉姆·罗恩


蛤蟆的故事告诉我们,成长从来不是轻松的事,它需要你面对过去的伤痛、克服惯性模式,甚至要放弃熟悉的‘安全区’。但正是这些痛苦的过程,让你最终活得更真实、更自由。


如果不小心陷入情绪的沼泽,请相信那是成长的契机到了。


无论是通过阅读还是心理咨询,一个人只要能积极的自救,总有路径能带你走向光明地带。


“我好,你也好。”


这个世界,因为你相信美好,追求美好,所以生活一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