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日热情开朗爱冒险的的蛤蟆先生,突然变得郁郁寡欢、毫无生气。朋友们看到蛤蟆先生的忧郁,决定送他去接受心理咨询。通过十次的心理“治疗”,蛤蟆先生重新拾回了自己的快乐,乐观积极、富有勇气的面对自己接下来的人生。
本以为自己读了一本童话故事,没想到最后却是一场洗涤心灵的心理疗愈之旅。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作者【英】罗伯特·戴博德(Robert de Board),毕业于剑桥大学赛尔文学院,曾任教于英国亨利商学院,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心理学研究者和临床实践者。该书出版20多年来,已成为英国国民级心理咨询入门书。
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处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
这段话是蛤蟆先生第一次去咨询的时候,咨询师苍鹭向蛤蟆阐述“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咨询者自己”时的话。
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理解的心理咨询,是咨询者向我咨询师讲明自己的问题,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知识来回答咨询者的问题并给出建议。可是蛤蟆的咨询却并不是一帆风顺,竟然时常得到苍鹭的质疑与拒绝,并伴随着不自在的压力。这是因为,苍鹭知道蛤蟆来做心理咨询并非出于自愿。苍鹭通过打破蛤蟆自有的心理模式,改变他被动的坐等受教的态度,让蛤蟆意识到,只有自己自愿的、自发的想要改变,为自己的咨询负责,才能够探索出帮助自己摆脱痛苦的办法,才能让心理咨询发挥作用。归根到底,心理咨询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咨询者自己的内驱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格中的三种“自我状态”——“儿童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成人自我状态”
加拿大著名心理学家伯恩博士(Dr.Eric Berne)认为,一个人的人格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儿童自我状态(Child State)、父母自我状态(Parent State)和成人自我状态(Adult State),每种自我状态是思维、情感和行为的单独来源。
“儿童自我状态”:是指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的那个小孩儿,是一个人以自己过去(特别是幼时)的方式思考、感觉而表现出来的样子。当处于“儿童自我状态”时,这不同于幼稚,而是像孩子一样,基本情感是快乐和深情、愤怒、悲伤、恐惧。
“父母自我状态”:来源于父母的言行和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这种状态最常有的表现就是挑剔、批评和命令,当处于“父母自我状态”时,我们表现的会像我们的父母。
“成人自我状态”:是指我们日常生活所表露出来的冷静、沉稳、理性的状态。这是一个相对健全而成熟的自我状态,能够个对不同的的情况做出客观的思考。在“成人自我状态”下,我们可以理性行事,既可以不被父母对自己的影响所支配,也不会被自己童年的情绪而阻碍。
所以,我们最好的状态是“成人自我状态”,因为足够理性,更能够将自己的才能尽情发挥出来,让我们更好的找到自我,是能够让我们不断成长、跟趋近成功的状态。当然,“父母自我状态”与“儿童自我状态”也不可以被忽略,是我们人格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每一种态度都对生存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