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感知论第五部》(146)
感知社会怎么运行?
感知社会改变了生存社会的组织、管理、教化等功能,感知社会的主旨和主要功能就是服务于人,社会就是一个无所不能、无微不至的服务机构,感知社会的功能远远超过我们对上帝的期待。我们人类的文明与智慧完全有能力建立这个机构,之所以一直没建立,是我们一直没找到建立它的理论根据,不是我们无法建设,是我们没找到建立的理由。
社会的对象是人,有什么样的人,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只有为生存而竞争的人,我们就只有一个生存社会。我们是感知存在愉悦的人,我们就会建立起感知社会。感知社会是由生存社会转型升级而来的超级服务机构,社会由管理性质改换为服务性质,其最重要的特点是,人的管理体系改换为人工智能服务体系,服务机能和社会生产机能合并,服务就是生产,生产就是为人服务。每个人由生产者与消费者变为服务者与被服务者,这一转换改变了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以及生产目的。社会没有商品的概念,只有服务优劣的概念;没有经济运转的概念,只有服务流转的概念;没有劳动分配的概念,只有服务与被服务的概念……最至关重要的是:人再无拥有的概念,只有感知与否的概念。这样的社会运行,比我们想象的更简单、更高效、更节能、更科学、更理性、更符合我们真正的需要。
生存社会的被迫转型并非是人为的主观意志,生存社会的运行越来越不符合人们的意愿,生存社会的功能越来越不适应人们的需要。生存社会逐渐丧失了它的作用,它只能被迫转型为感知社会,这是新文明发展的必然进程。感知理论被我们广泛理解和认同以后,人的悄然质变逐渐表现为社会性反映和社会性需求。人的改变导致社会的管理功能失去作用,人们的日常生活行为已经不再需要社会进行管理约束,原有的社会规则失去作用,因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行为已经改变。另外,人们却特别需要社会的网络化服务,和对于服务项目以及服务内容的技术性支持和技术性管理。社会的服务性任务急剧增加,社会的服务功能将迅速增长,以满足每个人的感知需要。
社会的质变是从人的质变开始的,人们生活的新方式、新观念和新行为迫使社会不得不作出本质性改变。社会原有的各种功能因为不再有用而丧失意义,自行消解。政体、组织、团体、国家、民族,甚至家庭、婚姻等等社会机能都不再有意义。维持这一切存在的伦理、法规及管理机构全部失去存在的必要。在感知社会里只有一种关系,就是互为感知对象,就是共享感知和互享感知关系。只有一种目的,就是营造和享受感知愉悦。这种极为简单的社会关系是感知社会高效、稳定、良好运行的保证。在这种社会里,人只需保持两种关系,一、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服务于社会和接受社会的服务。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相互感知的关系。人的一切需求,都在这两种关系中实现。在这种社会关系中,人不再考虑自己得到了什么,而是能为社会做出什么服务,社会则考虑怎么服务好个人。因为每一个人存在状态都关系着他人的感知,也关系到社会的运转。这是一种良性循环,每个人越是良好的服务于社会,社会就越会良好地服务于人。感知理论体系为人构建了与之相适应的意识形态,全社会的每个人都会各尽其能,各得其所。无需各尽其能、各取所需。因为人的需求已经改变,感知无须额外索取,全在生活的过程,也在服务于社会和接受社会的服务中实现。
感知社会运作的技术性问题不是问题,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正在往各种应用性上稳步推进,解决了使用的伦理理念,人类的人工智能及网络技术还有各种科技手段都能够很有效地服务于感知社会的运行。我们的文明智慧及其发展趋势完全可以打造一个理想的社会服务系统,它服务到每一个人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这并不是说我们将进入一个高科技时代,而是高科技手段将为我们所用,为我们建立起尽善尽美的感知服务系统。针对每个人的数据库将线上线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一切的契合、安排、服务都会面面俱到、无微不至。这一切的建设不会有财力问题,人类社会的转型节省了多少运行资本?感知社会的运行成本远远低于生存社会的运行成本,两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和运行状态有天渊之别。
有想象力的人可尽情想象出感知社会的具体运行和具体细节,但有一条禁忌切不可犯,绝不能试图将感知社会运行在生存竞争逻辑模式之下,也就是不能用当下的社会形态和伦理逻辑去度量感知社会,那会牛头不对马嘴,得出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结果。(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