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首语文课本上的诗词,拼在一起,就成了王安石的一生

今天和大家说说王安石的人生故事。

他的那些名作诗歌,不少被编入语文课本,拼起来,就是他的一生。

王安石生于抚州,他的父亲王益辗转南北,仅为一判官,王安石也跟着跑了不少地方。

小王安石非常聪明,即使是《难经》、《本草》这样艰涩难懂的书,他都手不释卷。

17岁,他随父亲到江宁(南京)。

少年的他见过太多民生疾苦,他顿悟曾经的吟风咏月只不过镜花水月,毫无价值,他志向效仿先贤,学习农耕、治水之术,做一番为国为民的大事。

22岁,王安石参加了科举考试,他文采飞扬,本该是妥妥的状元,文章里却误用了“孺子其朋”之句,这是长辈劝告小辈交友准则的典故。

宋仁宗年纪比王安石大不少,看到这样轻狂的句子就怒了,给他配了个第四名打发了事。

王安石一句之失,只做了个扬州判官。

他其实并不看得起科举文章,有诗为证:“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意思是写那些考试文章,不过是用来让家人开心,维持生活罢了,这不是他真正追求的东西。

他经常通宵达旦地读书,听说了有个同乡方仲永的事情。

同为神童,王安石感慨方仲永误入歧途,辜负了大好天赋,反思人不努力就平庸的道理。

思虑再三,他提笔写下语文课文名篇《伤仲永》。文末那句“泯然众人矣”常如一击警钟,在我颓废时敲响。

那时候大家都往京城挤,王安石却喜欢在一线打拼。

离开扬州后,他去往鄞县(浙江宁波)做知县,为防本地干旱,兴修水利,又在青苗时租借官粮给百姓。鄞州的四年,他做了不少实事,初显锋芒。

离开鄞州回老家抚州时,途径杭州,写下名作《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三十岁的王安石,面对飞来峰,他踌躇满志,憧憬未来,仿佛天下尽在手中。这首诗很容易和苏轼的题西林壁搞混。

往后,他又在舒州、常州、饶州做官,勤政爱民,政绩斐然的王安石名气大起来,以至于当时文彦博、欧阳修等朝中显贵都极力推荐他升官,只是他反应冷淡,多次推辞不受。

他心里装着的,从来不是官位,而是济世大愿。

仁宗并没采纳他的变法宏图,失望之余,他长期住在江宁,英宗上位后也喊过他,但叫不动他。

王安石面对美好的大宋江山,写下著名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美得沁人心脾,高中时我第一次读到,反复背诵,至今还能记得,全篇没有特别复杂的字词,没有繁重的掉书袋,所有描写的意象都可以清晰浮现在脑海中。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47岁了,王安石以为自己此生就只能这样了,虽有卧龙之才,不得其时,可惜啊。

没想到,他的伯乐虽然迟到,但没有缺席!

1067年,宋神宗即位

阅读全文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