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记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印象中妈妈第一次做汤圆,她做的汤圆不圆,是方形的,还大小不一,一个一个在她手中滑落,落在沸水铁锅里咕噜咕噜地煮着,她用一柄不锈钢的大勺子在锅里时不时搅一搅,也不知煮了多久,她终于盛来热气腾腾的一碗送到我面前,我双手接过去,这碗中不规则的小面团子有着我从未触及的香郁,闻之心旷神怡。
我问妈妈:“这是什么呀?”
她笑着说:“汤圆,没吃过吧!”
我迫不及待的拿起筷子夹,然而它的表面是那么光滑,非两根小木棍能征服的,总是在两根木棍间滑落。妈妈见状拿来勺子,她说,汤圆要用勺子舀来吃,不然不好送到嘴里。我接过勺子舀起一个光滑的小面团子,那个味道让我沉醉—Q弹爽滑、有嚼劲、入口鲜香肥美。好像有种魔力似的,我把整碗汤圆都吃完了,并且又盛了一碗,吃的再也吃不下才放过自己的胃腔。在此之前我吃饭可从来没吃过这么多呢!爸爸说,汤圆的寓意是圆圆满满、幸幸福福,我吃了这么多,说明我们以后的日子肯定都是圆圆满满、幸幸福福。
从那以后,妈妈便知道我喜欢吃汤圆。还说以后每年都要做给我吃。
上初中后,因为住校一星期才回家一次,那时候很想家,尤其是到了冬天,天寒地冻,我们那地方不南不北,而且冬天没有暖气,只能靠体温来温暖犹如冰一样的被子,有时候一夜都未必能捂热被子呢!于是就盖两层被子,用被子将自己裹得严丝合缝,靠着这种压力和紧绷感来取暖,就这样一天天的熬过去。
那时候真的很想念家里的美食呀,也许九零后的大部分人都是一样,初中学校的环境很恶劣,菜太咸或者米粒有沙子就不说了,我曾经有几次在学校餐厅里吃到“蜗牛炒青菜”、“沙子炖蘑菇”甚至吃到一半发现米线里有半透明的黏性液体(根据一些同学的谈话,听说是那个煮米线人的鼻涕),更有喝汤喝到烟头的“趣事”,真叫人一辈子都难以忘怀呀!反过来想想,我的青春倒是很丰富呀,以至于我现在回想从前的时候,总有故事可说。当然宿舍环境也不很好,没有独立卫生间,就一间小屋子——十二个木床位,睡二十多个人;一个壁橱,用来摆放洗漱用品;从壁橱一直延续到门口有两道铁丝,用来悬挂平常用的毛巾,铁丝都是生锈的,每次拿起毛巾中间都有一道锈印,像狗皮膏药一样难以去除。
夏天的时候热的睡不着:一大屋子人沉重的呼吸就像是再对全身毛孔的折磨,开着窗子也不能很好散热。有时候我拿着扇子不停地摇来摇去,还睡不着就出门在阳台上吹吹风,待平静后再进屋睡觉,偶尔遇到阳台上穿白衣服的人就吓的跑回去,赶紧蜷缩起来努力让自己睡着,大半夜别人都睡了自己没睡真的很可怕的,听到任何声音都觉得可怕。
冬天的时候却也没有很暖和。但是大家睡不着就把床铺弄成大通铺,然后一起聊天,可惜了不是东北的热炕头,不然这日子过的岂不舒坦?有时候甚至一起唱歌,还被楼下的师姐骂,说我们大半夜的瞎哄哄、奔命似的。楼上的还往窗户泼水警告。我们见不妙就安静下来,谁身上暖和往谁身上蹿,最后也不知什么时候睡着的,但明确的是第二天早上的起床铃声响起的时候,我们都是不愿起的,这大冬天的被窝是多么让人流连忘返呀!
其实起初我不愿意住校,活了十多年,从没有远离温暖的家住别的地方,我很害怕,起初有半年妈妈总是接我回去送我回来。我自小不爱说话,其实不懂交流,即使到现在也不知这人情冷暖,要知这世间事是需要一辈子去参透的,有的人可能终其一生也找不到生存的意义。然而在送我来来回回半年后,妈妈就放弃了,她说为什么别人都能住,我就不能住,第二学年就逼着我住校,我才认命。是啊,凭什么我就不行?
但冬天来了就代表着年要来了,小时候冬天最盼望寒假,因为寒假就代表着过年,过年就代表着吃好多好吃的、玩好多好玩的,还能收到长辈们的红包,可谓是最让人开心了。不仅如此,每次都是过了元宵节后开学,总能吃到妈妈做的汤圆,而且还能在元宵节夜里和爸爸爷爷哥哥姐姐一起去玩花灯、放鞭炮祭祖,还能观赏到四周的烟花在天空中绚烂,那个时候爸爸说以后有钱了也要在太爷爷和奶奶的坟头放烟花。只是现在不能了,不能放鞭炮、放烟花了;不能喝哥哥姐姐一起玩花灯了,姐姐也嫁了人,我和哥哥也再不是玩乐的年纪。时光总是向前走的很快很快,有些时光来不及说再见就已经不在了,有些变故总是来的措不及防,有些话语总是来不及述说,有些人总是无法被忘却,好在曾经欢乐无忧、笑颜如花。
再后来,我考上了县里的重点高中,学校条件变得好多了,餐厅里的美食也多,各种各样的,而且还有以前没听过的自助餐,上面的食物琳琅满目,很多我以前连见都没见过,而且味道是十足的鲜香美味。我的眼睛都不知道要看哪一个,吃饭的时候打菜都要纠结,像是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
即使是一个月才回一次家,我也好长时间不想家。学校很大,教室的桌子、凳子都是新的,每个人都有独立的桌子和凳子。而且下课可以出去,校园的后街卖着各种各样的好吃的,买东西可以直接去街上的代购店,特别方便。我那时候第一次觉得外面的世界真好,那时候的爸爸妈妈好像就只是我的提款机,只负责每个月给我足够的生活费,她们平常有工作一般不来学校看我,毕竟学校离家也远。我渐渐融入高中生活,从早到晚,乐此不疲。
高一的时候没有什么考大学的概念,那时候总以为考上这个高中,上大学就稳了,总觉得成绩说得过去就行。我爸妈也属于那种不是很严厉的人,很少会问我成绩,也没有要求我一定要考个好成绩,我那时候顽皮,只知道天天的玩乐,作业就糊弄糊弄老师,买一些杂七杂八的什么新奇玩意儿,看看这个,掰掰那个的,花花世界这个词不得不说它很有水平,世界确实是很缤纷多彩、让人眼花缭乱呀!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高二下学期,课程特别紧张,老师也找了我谈话,我开始有紧迫感,以前都没好好学,这都要开始复习了?没搞错吧!还没从惊吓中抽出身来,身边的学习气氛就已经变了,大家都是孜孜不倦的学习和做题,而我总沉不下心来学习,心被这缤纷的世界收走了,如覆水难收。我努力的让自己静下来,去学一些基础的理论知识,然而总是力不从心,才明白到底什么是数学老师说的:“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可幸的是,经过一段时间得调整,我也加入了学习的大队伍。
到高三上学期,一次次月考都考的很烂,我曾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不是学习的料,甚至想过要放弃,然而矛盾的是我还想去个好一点的大学读书,却又不能沉下心去慢慢学习。我真的很急燥,急切的想几天就把所有高中该知道的都背住,然而这显然不可能的,学习没有捷径,以前浪费的,现在得一点点去补。
那学期的元宵节也是在家里过的,妈妈也做了汤圆,可是我却觉得一点也不好吃。我突然好愧疚拿着爸妈挣的血汗钱挥霍,还花的理所应当,觉得自己真的太糟了,丝毫没有志向,愧对碗里的二两元宵。之后我抓住限有的时间,能学一点是一点,每月的模拟考试成绩没有显著提升但是也没下滑。
最后我考上了大学,只是大学是一年才回家两次了,但我从来不想家。大学校园比高中的更大,人也更多,老师基本不管学生,都是上完课就走,学不学由你,这么大限度的自由一时间让人茫然而不知所措。在去大学之前,哥哥告诉我:“大学底线就是挂科,无论怎样,别挂科。”我也牢记这句话,每次次期末考试都会很认真备考。
第一年回去过年的时候,那个元宵节妈妈也做了汤圆,我突然觉得我已经不喜欢吃汤圆了,吃两个就觉得腻得慌,再也吃不下。可妈妈却说记得我爱吃汤圆才专门做的。可能亲情就是这么淡的吧,我渐渐成了“外乡人”,很多以前所钟爱的,现在已经不喜欢了。也许我是一个善变的人,不会一直热爱一件事情,汤圆恰好是其中一个。而我也是之后才意识到妈妈当时多么失落,她多担心我在外面吃不饱穿不暖呀,可我却……
而如今,吃过那么多不同于家乡的美食后,真的格外想念妈妈做的汤圆,只是妈妈大概不会再做了吧!自从我没吃那碗汤圆她就再也没做过了,如果可以希望今年回家可以和她一起做汤圆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