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有很多方法论在教我们如何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其中有很多的力作,确实有着专业性指导性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不断学习的所在。但不得不承认有些作用却不是很明显,践行者往往可能会因此否定自我,也会对理论失去信心。
但这或有践行者的操作不当,没有掌握方法的真谛。或也有方法论本身的问题。
主体认知的学术倾向
任何学问都是前人在逻辑自洽、他恰、续恰上得到验证的知识系统,而自洽是有一定的数据为基础,一旦出现反例,理论即崩溃。这既是所谓的学术倾向,即学术注重逻辑过程的推演,其过程有着严谨的逻辑规定性。研究者会对一些不太突出的现象用学术语言加以强化,作为其论点的佐证。而我们的行为是不受其规定性的束缚的。
会产生一定的认知偏差。觉得你说的有道理,但与我的实际有点不同(违和感)。
主观导向的证据筛选
逻辑推演是有严格的证据链,证明的过程就要对证据进行有价值的筛选,以证明其自洽。而现实有时是非逻辑的演进,有些证据不具备充要的演化条件。作为科学的方法就会删除掉(奥卡姆剃刀原理)。
这些会对那些证据不充要人们产生距离感,你说的都对但我的具体情况跟你说的不一样,会产生不符事实之感。
眼界局限的片段证明
认知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看世界的方法只是我们的主观认知,而非客观世界的本真,如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就分,地心说—日心说—万有引力—时空弯曲—平行宇宙(或弦论)等,究竟什么是宇宙的本真,至今没有明确答案。既然是主观认知就有人为的局限。
问题导向的片面解决
问题导向也是一种局限,一切的解决方案都是奔着问题而去的,有时事物的积极运行也会抑制问题的呈现,但若单就孤立的问题加以抑制,本就对积极性没有多少促进作用,也可能会抑制总体的发展。
当下问题的流变尴尬
有些问题随着时间的发展,会有不同的演化方向,甚至会走向反面,这就是第四维给我们带来的尴尬。
有些问题如把尺度拉大即不是关键所在,有时还是必要的付出。这也是一种局限。
具体立场的争辩格局
所谓立场就是我们看问题的着眼点,人类社会的文化演进,受环境、地理、价值观等的不同有着很大差异,其差异有时甚至表现出极不兼容的对立状态。如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多都是对立的存在。
运行环境的不可复制
有些理论是在特定条件下问题解得决方案,而有些条件在我们这里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如有些投资的方法是在其投资机构的运作,其网络带宽与普通投资者就不是一个层级的。再如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使得提供者没有不同思维下解决问题的条件预设,方法必有欠缺(知识的诅咒)。认知上的差异也是一个很大的障碍。
以上种种造成了我们在应用这些方法时似乎觉得很有道理,但实际作用却不太明显。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