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对联觉这一心理现象缺乏认知,当有人告诉您说她不但可以听到声音,还可以看到声音的颜色、尝到声音的味道时,您一定觉得她疯了,但是心理学家肯定地告诉您:这是真的!——李克富
联觉(Synesthesia),又译共感觉、通感或联感,这是一种具有神经基础的感知状态,表示一种感官刺激或认知途径会自发且非主动地引起另一种感知或认识。具有联觉的人通常被称作联觉人(synesthete)。日常生活中,人们常说“甜蜜的声音”、“冰冷的脸色”等等,都是一种联觉现象。
真正的联觉是无意识的,文学修辞手法的通感(如“苦涩的风”或“尖利的笑声”等)有时也会被描述为“联觉的”。据估算平均每23个人中会有1人拥有某种联觉。一个联觉人的联觉感受很少发生改变,例如一个人“感到”数字1是红色,他每次看到1字时,都会“看见”红色。当问及联觉人怎么发现自己的联觉时,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经验不寻常,直到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不同。
联觉之间几乎任何两个感官或知觉模式都可能发生,以及至少一个联觉。鉴于大量的联觉的形式,研究人员使用X→Y表示的联觉,其中X是“诱导”,即触发经验,Y是“并发”,即额外的经验。逻辑上几乎每种组合经验均可能发生,以下是几种 比较常见的类型。
字形→颜色联觉
又称为视听联觉,联觉者感觉字母或数字仿佛具有内在的色彩。(例如,A可能是红色)
空间顺序联觉
空间顺序联觉是以视觉模式感知数字顺序的一种状态,空间顺序联觉者能够将数字宛如真实地在他们面前看到。一项新的研究显示,联觉者比一般人能够更好地记住日期和历史事件。
数字形式联觉
对于数字形式联觉,(有序6的)数字、一年的月份和/或一周的日子则能引出精确的空间位置,(例如1980要比1990更“远”),这种联觉人甚至可能将一年视作一张(三维的)空间地图(顺时针或逆时针的)。
人格化
在序数语言人格化联觉(OLP)中,序数、日期或月份则会唤起某种人格感受。
视运动→声响联觉
(联觉人)在看到运动或闪光时会“听见”声响。
镜触控联觉
镜面触摸联觉是人们从所看到的远处景物(并不在身边发生,类似于镜花水月)中得来的一种感觉,例如联觉者看到别人痛苦,自己也能感同身受(类似触景伤情)。对于镜面触摸联觉来说,除了真实地触摸到了真实的物体外,通过视觉的刺激,也一样的能引起神经元的兴奋。
诗歌通感艺术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古希腊的荷马。在荷马史诗中写有这样的诗句:“树上的知了泼泻下来百合花似的声音。”在这一诗句中,把属于听觉的知了的“声音”转化成“百合花”这一视觉形象,在听觉与视觉这两个感觉领域同时刺激欣赏者的感应力,扩大了欣赏者对审美客体的感受范围。
法国后期浪漫主义诗人波特莱尔也曾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倡过通感艺术的运用。他在1840年创作的十四行诗《交感》中,以“象儿童肉体一样喷香,象笛音一样甜蜜”的具体描写,实践了他所主张的大自然中“味色、音感应相通”的通感理论。
在我国优秀的古典诗歌中,亦有相当多的通感诗句出现。李贺《蝴蝶飞》中的“杨花扑帐春云热”,由“春云”这一视觉形象引起了“热”的触觉感受;贾岛《客思》中的“促织声尖尖似针”,将属于听觉的“促织声”转换成了视觉形象的“针”;苏轼《夜行观星》中的“小星闹若沸”,以听觉上的“闹若沸”描绘了属于视觉形象的“小星”;严遂成《满城道中》里的“风随柳转声皆绿”,用视觉上的“绿”来形容听觉上的春风吹拂的无色之“声”。
这些运用通感构成的绝妙诗句,体现着诗人对现实的美所形成的独特感受,亦渗透着诗人特有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