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上海交响乐团演艺厅上演了一场室内乐音乐会,由第一小提琴王娜,第二小提琴时震宇,中提琴巴桐,大提琴陈少俊组成的“东海岸四重奏”组合,以及特邀的中提琴王冠和大提琴徐佳佳精彩呈现。
上半场是六位演奏家带来的这首曲子写的作者是莫扎特,不过1808年是安东·施泰纳以《大弦乐六重协奏曲》为题出版的,后来人们认为这改编自莫扎特的《降E大调协奏交响曲协奏曲,K.364》。交响协奏曲在巴洛克晚期盛行于巴黎、伦敦、曼罕地区,有着令人愉悦的音乐风格,一般有两位或者更多的独奏乐器,旋律线条交织,声部音色更加丰富。
1779年莫扎特从巴黎返回萨尔兹堡后,受到影响创作了K.364和K.365两部。在《降E大调协奏交响曲协奏曲》中,莫扎特细分了中提琴声部,主奏小提琴与中提琴之间都有非常动人的华彩,全曲共三个乐章:庄严的快板,行板和急板。主题旋律不断在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上变幻,带着莫扎特音乐的魔力。
下半场是肖斯塔科维奇的《F大调第三弦乐四重奏,Op.73》。这首作品创作于1946年,为当时的“贝多芬四重奏组合”创作。二战刚刚结束,作曲家还享着“战争交响曲”带来的盛誉。这个阶段他写了很多与犹太音乐有关的作品,比较有名的是1948年的《犹太民间诗歌》。这首作品有着非常典型的肖斯塔科维奇风格,首演时作曲家将五个乐章:小快板、速度稍快的中板、不太快的快板、柔板和中板,分别加上了标题:对未来灾难的无知;骚动和期待的隆隆声;战争力量释放;纪念死者;永恒的问题:为什么?为了什么?
整首作品主题鲜明,充满个性,肖氏特有的和声奇异而荒诞,还有种孤独的疏离感。乐曲中一个音乐元素被转换成各种不同效果,每一件乐器都在渴望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极具张力。长线条的旋律一遍一遍地萦绕着,将犹太民族中深沉久远的哀伤,以及坚忍的个性表达得极为深刻。
作为一位音乐家,在艰难岁月中战争带来的伤痛并没有因为已经结束而停止,相反面对着满目疮痍,对未来的不确定也令他内心充满不安。这样的情绪充分体现在音乐的躁动之中。特别是最后两个乐章,阴暗低沉的旋律让人感受着挥之不去的死亡阴影。末乐章中,主题不断地以独奏呈现,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最后回到小提琴,仿佛是不同年龄段思考着这个无解的问题,不厌其烦地重复考验着听众的耳朵,又在他们即将厌倦的时候给予期待……
最后的返场曲目中一首是东海岸四重奏今年录制的一张专辑里的中国曲子《情深意浓》另一首是皮亚佐拉的《自由探戈》,优美的旋律和欢快节奏,带给观众完全不一样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