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觉得有个超出我们力量的东西在决定我们?我刚问出这天晚上最想问的话,就听到她说,嘿,我的车来了。
那么,好吧。我想,这话问得真不是时候。
她回头说,没什么超出我们力量的东西,就是我们自己。你没觉得,杂念少一点,得到的过程也会更简单一点?走了两步,朝前面看了看,又回头说,我就是想,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每样东西都有它自己的意志。比如你说的这个虫子,我就是想,不在于它是不是真的复活了,而是它把一些事钩在了一起,可能“钩”字不太合适,反正先这么说吧,天气、心情、事件、有些人,被钩在了一起,比如今天,你发现没有,这一阵天天起雾,只有今天没有,薄雾都没有一点。
真的啊,我看看四周,是比前几天明净透亮。车靠过来,她轻巧地跳上去,对我摆摆手。车厢灯光惨白,给她镀上了冷冰冰的一圈光,人不多,我看着她往车厢最后面的几排座位走过去,感觉她不会再朝我转过来,我用不着再朝她挥手了。”
这是我第一次看《青年作家》杂志,学了汉语言文学之后,我还是一个网络文学的忠实爱好者,但也看了不少名著,我总在想网络文学和严肃文学到底有什么区别,看了这篇我懂了。
《告别之日》没有穿越、重生、复仇小说那种主线明朗、节奏很快、反转超多的吸引力,我看得有点吃力,因为我总是喜欢看一点故事情节,故事很简单,就是“我”和慧理的对话,“我”父亲患癌症死了,“我”却在父亲过世一百天,看到了之前已经死掉了的虫子。
我匆匆看完之后,才发现我好像没怎么看懂,唯独文章看到最后一句
它是要告诉我什么吗?它一定告诉了我什么。我着急着它消失的方向,不过再也看不见它。
我感到一阵怅然若失。
它指的是虫子,“我看着它,无法理解为什么不是前一天,也不是后一天,为什么一定要出现在我爸爸去世第一百天这种时候?”
是啊,为什么?所以它一定是想告诉“我”什么,一定是这样。
人总是会把这样那样的事情钩在一起,因为我们太痛苦,所以只能求得这种安慰。就像作者在已知父亲无药可医的情况下,仍旧全素了半年,直到有天走不动路,蹲在地上直冒冷汗;也像作者在父亲死后,一直为父亲念经;更像医院的墙所接受的家属的祷告,我们其实知道这没有用,但我们总希望、总觉得这样或许有用呢,或许呢?
我们通过这样的期望、那样的联系来寄托对挚亲的担忧、思念。
好的作品贵在它的朦胧的主题、彻人心扉的道理、真实地细节刻画,在于文章经得起细品再品,可这需要太大的耐心,但忍住之后,体会到的余味是悠远的,拂到心尖上的。
人在宇宙里只是一颗尘埃,但人有思想,所以每个人又是独立的、浩瀚的宇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