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生大致在十六七岁左右,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这个时期人的生理机能、情感活动、智力活动以及其他精神生活方面都发生着极其显著的变化。对高中生活感到很新鲜,有自己的新想法,不喜欢受管制,处于叛逆期!
心态分析
1、面对新环境、新老师和新同学,会产生陌生感和不适应。
2、留恋初中的学习生活,对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不适应。对什么都充满期待,又容易自卑,很容易冲动,希望自己能够得到别人的关注。在新环境中受挫,容易怀旧。
3、憧憬美好的未来,但对学习和生活上的困难估计不足。
4、面对繁重的学业和紧张的生活,有很多不适应。
心理特点
1、 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记忆以有意记忆为主,能注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但往往会以点盖面,比较偏激。
2、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充满了青春的热情,对未来生活有美好的憧憬,但容易出现情绪波动,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及不记后果的冲动。
3、 自我意识增强,希望别人了解、理解和尊重自己,自我评价也比初中充实和客观,但有时会自尊心过强,自我中心突出,一遇挫折就会转化为自卑。
4、 交友热情高,重视同伴之间的友谊,渴望生活在一个温暖与和谐的集体中,迫切需要参加不同类型的集体活动,但少数同学适应新环境的能力不强。
因而在他们身上出现了所谓的“半幼稚、半成熟”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认识上的偏激。
青少年与儿童相比认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看问题尖锐、新颖。但他们对问题的认识往往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和偏激性。当父母批评他时,完全置父母的良好愿望而不顾,一味计较父母的态度和方法。这种偏激性是由他们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抽象性有了很大发展,但由于经验不足所以表现出思维尖锐而不周密、新颖而又肤浅的特点。由于思维的这些特点,导致他们头脑中常常出现一些“歪理”,并且十分执拗。
2.情感的冲动性。
高中生的情绪、情感具有明显的冲动性。表现在行为上,容易激动、感情用事。比如,他们有时会为一件小事大动肝火,有时甚至出现成人难以理解的荒唐行为。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正处于青春发育的高峰期,性腺开始剧烈活动,此时,中枢神经系统中主管性腺活动和主管情绪的皮下中枢的活动力量过猛,致使大脑皮层对其控制的力量减弱,这样必然出现情绪脱离理智控制的现象,再加上他们的意志力发展相对不足,所以就很容易冲动,做错事。
3.独立意识的发展。
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是青少年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惟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再加上其独立性和批判性的增强,对成年人的信任程度有了变化,成年人在他们心中的威信开始动摇。
4.心理的闭锁性。
由于既成熟又不成熟的发展特点导致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内心世界充满了矛盾。如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反抗与屈从的矛盾、闭锁性与求谅解的矛盾、需要与满足的矛盾等。这些矛盾使得他们的内心常常充满痛苦、烦恼,又不愿向周围的长者倾诉。其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人称之为“心理断乳期”,如果教育不得法,我们是很难了解他们,接近他们的。
由于以上心理发展的特点,因而这时期的孩子,无论对父母还是对教师来讲都进入了一个教育的困难期。作为老师,我们应如何面对呢?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并且尊重与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点,既能看到他们想独立和趋向成熟的一面,又能看到他们还有冲动性、逆反等不太成熟、需要严格要求和恰当指导的一面。其次,建立起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许多老师往往把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仍然当成小学生,仍是管得多,尊重得少,采取强迫教育,为此常常遭到青少年的反抗。老师必须主动改变不平等的旧关系,及时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关系,只有在平等和尊重大于强迫的民主气氛中,青少年才有可能信赖老师,把老师的合理要求变为自己的内部需要。因此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创造课堂上下的民主气氛,不滥用老师权力,以平等友善的态度与孩子交往。比如,当发现孩子的问题时,不要以长者的身份去审问和指责,而应以同情者的身份去理解他,体谅他、耐心倾听他的述说,然后以平等的身份同他一起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民主教育中,不仅老师可以严格要求孩子,可以批评孩子,而且孩子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和权利,孩子也可以指出老师的错误。
因此老师在批评子女时应做到:不能在众人面前说孩子的缺点和不足;不能在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批评他;不能频繁批评;批评时,不能侮辱孩子的人格,不能简单地训斥;批评不能不公正、不能不符合实际。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批评的艺术就在于既不伤害孩子,又能使孩子为自己的过失行为感到难过和内疚,进而从内心萌发改正错误的愿望。
最后,对青少年的教育多用疏导法、少用强制法。在青少年的教育中,疏导和强制都是不可缺少的。但是,根据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应当多用疏导法,少用强制法。一方面,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多说些鼓励的话,同时善于借用暗示法达到教育的目的。即在没有对抗情绪的前提下,用含而不露的手段,对孩子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他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进而改变自己的心理和行为;另一方面,对于家长来说,应该设身处地想孩子所想,尽量满足孩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尤其是精神的需要。比如他们需要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听音乐欣赏艺术作品,需要与同伴交往等等,对于这些正当的合理的需要,尽力给予满足。同时做父母的若能承认自己的过错,那么孩子往往会变得通情达理。
大多数高一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目标是很朦胧的,他们不太了解高中学习是怎样的,自己特长的科目是什么,对于未来的职业定位也不清楚。因此在心理层面对自己的目标更加明晰,更好地了解优势和欠缺所在很有必要。初高中学生学习要求的差异也应当注意,初中主要以记忆为主还有一部分理解的内容,而高中主要是理解加少量记忆。学习要求改变了,学习方法也要改变,不能只满足于按老师的要求来学习,应该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