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数据进行精准教学背后的几点思考

首先感谢两位坊主给了我这次锻炼的机会,同时也感谢身边的小伙伴们给予我细致的帮助。总复习《认识图形二》作为我个人利用麻吉星反馈器,尝试生本课堂的开始,短暂的一周,收获颇丰。

在备课初期,我对“复习课”毫无头绪。第一次研讨时,高手对我进行了灵魂三问:1、这节课孩子会获得什么?2、重在复习方法的指导还是重在知识点的补缺补漏?3、在大数据到来的时代,我们如何借助数据达到精准教学?接下来我主要围绕数据来说说这节课的前世今生。

带着思考,我们在一年段发出了:“图形知识”知多少的问卷调查,一共收到了200份的数据。问题一:第一单元《认识图形二》请用“一句话”说说这个单元你学会了什么?问题二:关于图形的认识和图形的摆拼,你还有什么问题?问题三:这个单元中,你觉得比较难的题目是什么? 紧接着,倡议孩子利用周末时间和家长一起对第一单元的知识进行梳理,以图和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考虑到是初次尝试,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完成,家长可以代笔,但不包办。

有了问卷调查和复习单为基础,课程有了大致的框架。1、和孩子一起经历复习的过程,初次感受复习的方法,最终形成独立复习的能力。我们的孩子年龄还小,没有独立完成这项任务的能力,听见任务时都是茫然的眼神。复习单大部分是家长带着孩子做的思维导图,甚至是包办。这节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再次拿起复习单,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孩子可以看见她人复习单的样子、听见小伙伴的想法,他们的心里会想,原来复习单里的知识点是这么来的,我的易错题你竟然有这么好的办法,复习单这样做会更整齐、美观!于是,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独立的去增加、去调整,一步一个脚印,引导孩子从不会到会,慢慢实现从扶到放的过程,希望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孩子终将拥有独立复习的能力。2、根据数据对易错题进行纠偏,找出产生这类问题的原因。课上,在错误率最高的这道题上,第一次投票孩子的正确率为71%,主要错误答案集中在6上面。于是我从答案6的孩子当中随机抽取孩子问他们的想法,第一个孩子说不出来,第二个孩子回答因为长方体有6个面。接着追问:你们都同意他的说法吗?整个过程我放手让孩子表达,不给倾向、不予置评,马上进行二次投票。大家看,二次投票时正确率为94%,原本答案为6的全改了。有些老师可能会问,柱状图上不是还有个别孩子选择4和5吗?不急,解决读题不明确的核心问题后,我们可以在课后调出具体数据,关注具体的量后找到具体的人,进行针对性的个别辅导,有的放矢,了解错误的本质,提高复习的效率。(本想上图,但好像不能选取相机的历史图片?那就假装有图吧~)

这节课我先后在同年级的其他四个班进行试上,遇到了各种状况,在教案的预判这一列写得洋洋洒洒,出现这类情况我该怎么处理,遇见那种情形又可以怎么办,但最终,回到自己班正式录课时,我遇到了预判之外的硬伤……可能是由于环境的改变,也可能是初次尝试合作模式,孩子们不敢举手发言,所以我花了较多的时间进行激励、停顿。孩子不敢发言、不会发言,这是老师们最头痛的话题。上周末在连江三附小听了张齐华和罗明亮两位大师的研讨课和讲座,上完这节课后,我好像多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学会发言不是一时半会能实现的能力,今后的课堂上,我会尝试着沉下心来,放慢语速,给孩子足够思考的时间,就像大师课上所看到的,也许这节课你没能完成教学任务,但只要你足够坚持,课前设计好核心问题,尊重孩子的每一次表达,相信总有一天我们和孩子能互相成就,在课堂上同样的闪闪发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