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表妹家中玩时,发现她家原先整洁的房子里,多了很多的物品,衣物,玩具还有各类东西,让整个空间变得密集了很多,看着这一幕熟悉的场景,想到自己家中以及自己持续在努力的事,心生感慨。
当断舍离这个词在网络风靡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对它的态度有着理性上支持,但实际上难以做到的状态,这个过程的焦灼,让人很是纠结,然而当我们细细去剖析这纠结与无法落实的背后是什么时,有了截然不同的收获,这份收获在山下英子所写的《我的断舍离》里,更体现的淋漓尽致,之所以这样说,基于这样一些感触:
一、为什么我知道断舍离是好的,却怎么都做不到?
周边很多人提起断舍离,都觉得这是挺好的生活方式,但是真正在实际行动里,却还是忍不住无法舍弃,曾一度让我自己也深受困扰,这个困扰不是仅仅在家中物品的舍弃里,而更像是为什么有这么冲突的感知,就着这种感觉上的冲突,我发现,它恰恰符合了书籍中说的这样几点:
1、不知道断舍离的目的。
因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断舍离,或者内心真实的需要是什么,所以单纯地将某个物品或事物直接 舍弃,形成内在的缺失感,就好像原本属于你的东西,但是却硬生生地把它拿走,你内心突然生出的失落与在意感。这不得不说,理解断舍离真正的目的,能够让我们内心更容易接纳很多感受和状态。
2、对物品有强烈的执念。
即便我们知晓为了怎样的效果和状态去做断舍离,但真正落实时,那些因简单粗暴丢弃东西想去断舍离的过程里,却让我们原先执念凸显出来,因为原先这些物品的存在就是为了填充内心的空虚,那现在把它丢了,我们内心的空虚怎么办呢?
3、逃避不想承认的现实。
当我们看见内在空虚导致的囤积,那背后有什么是自己想逃避的呢?那些物品背后所潜藏的“自我肯定感”“慰藉感”,让我们无法放手,然而这样虚幻的沉溺,是否是真的解决方式呢?对于不想承认的现实,怎么去面对呢?
二、理解断舍离的意义,如何开始行动起来呢?
当我们看见自己感觉无法践行落实的背后是怎样的缘故,去了解它,并走入自己的内心,去释然与理解,是一个意识上的重新解读,然而距离真正断舍离还是需要明晰行动的,在这里,对于步骤行动的颠倒,会让我们导致失败,是我们很多时候的一个盲点。
比如说,在看着物品时,拿起它准备清理时,就觉得这个可能也会用到,那个大概也有用的,一个个放回去,到最后整理完成,可能几乎还是那些物品,不过可能稍微整理的清爽一些,这其实需要我们明确一下这样的点:
1、分清能用和必要
对于这一点来说是我们犹疑和无法很好清理的一个难点,因为很多物品的标准,你只想着这可能以后会有用,觉得大概还是能够用到的这样的心理,那么就必然有很多东西难以取舍,对此,我们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方式来将物品分类,快速的对物品做出取舍。
在这里,对于能用那一块的区域,和必要那一块区域,是两种笼统又大概的分类方式,它造成的效果就是必要的可以直接整理放在常用的范围,而能用的,则可以留着之后再进行二次取舍和再次筛选,这样逐步的递进,让清理变得更容易一些。
2、丢掉收纳用品。
这看似不合理的一步,其实是一种从本质上让人减少囤积的思维方式,先丢掉盛放的收纳用品,然后清理其中的具体物品。这样能够让我们的囤积思维逐步地在使用过程中减轻。打开脑海中的限制,很多时候是不适应的,因此有些反原先认知的习惯,直接从行动上去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3、丢掉可能能用,也许能卖掉的念头。
这其实是从念头上去做转变,我们纠结的正是这个可能会用,也许能卖掉,这样的念头让物品留下来,然而只要清晰地对自己说,我现在能用吗?现在想用吗?近一年会用到吗?如果没有,那么反而能够更直接清晰地去处理,而如果想着以后可能这样的念头,则大致上是很难做到果断的清理。因此意识上的清晰转念,让一切变得简单容易得多。
4、从勤俭节约中跳出来
我们都知道勤俭节约是中华儿女的好品德,然而也正因为这样的想法让我们对于勤俭节约有着一种盲目的信任,反而不去想节约与勤俭并不是囤积,真正去分清囤积与勤俭节约的不同,让我们能够更轻松的面对生活里的断舍离。
因此真正去践行断舍离,也是在践行一种生活方式,它极简明晰又务实,把众多花里胡哨,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清理掉,留下自己真正需要又必须的东西,这本质上也是一种厘清,厘清我们内心真正在意的东西,而不是被外物所牵引,裹挟、诱惑盲从的东西塞满。
《我的断舍离》让我们以一种更谦卑的心态,去看见内在真实的自己,它不仅是在整理我们外在的物品,更是整理我们的内在,内心的空间比起外部空间更难以看见,让心灵变得轻松舒适,整理它是如此的必要,而这些我们可以从所生活的外在空间一步步做起,让这种思维与生活方式传递开来,让心灵更莹润自适愉悦,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