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至,秋意生:早入秋的节气智慧与养生之道

今日处暑,峨眉山上此时正在下着大雨。今天天气一下就凉爽起来了,短袖短裤已经换成了长袖长裤。

“早处暑穿棉,晚处暑摇扇”,这句流传已久的俗语,道尽了处暑节气与气候的紧密关联。

这里的“早”与“晚”指的不是早上、晚上,而是以农历七月上旬、下旬为界,处暑如果在上旬,那就叫“早处暑”,如果在下旬,则叫“晚处暑”。今天是处暑,是农历七月初一,所以属“早处暑”。预示着暑气消散加快,天气大概率趋凉,秋天的脚步正悄然临近。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四个节气。“处”有“终止、躲藏”之意,处暑即意味着“暑气至此而止”。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向南撤退,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率先进入“秋高气爽”的天气。三伏天已近尾声,昼夜温差逐渐拉大,白天的炎热褪去几分,夜晚多了丝丝凉意,大自然正从盛夏的繁盛走向初秋的清爽,天地间的气息也随之变得沉静。

面对今年早早到来的秋意,迎接秋天不妨从感知自然、调整生活节奏开始。

清晨或傍晚,可到公园、郊外漫步,看路边的梧桐叶悄悄染上浅黄,听稻田里的虫鸣渐次稀疏,感受微风中褪去暑热的清爽,让身心与季节变化同频。

也可趁着天气尚好,整理家中的衣物与陈设,收起夏季的薄衫凉席,换上略带厚度的家居用品,用细微的生活变化呼应秋日的到来。

此外,处暑后秋收作物逐渐成熟,不妨尝一尝新鲜上市的菱角、莲藕、栗子等应季食材,在味蕾的满足中品味初秋的馈赠。

从中医养生角度来看,处暑时节养生需围绕“养阴防燥、收敛肺气”展开,顺应秋季“收”的特性。

在起居上,应调整作息以适应昼夜温差。“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是此时的养生要点,早卧可顺应阳气收敛,早起能助力肺气舒展。同时,早晚气温较低,外出时可随手携带薄外套,避免因受凉引发感冒;夜间睡眠注意盖好薄被,护住腹部与肩部,防止寒气入侵。

秋燥,是金秋的特征。

饮食方面,金秋气候干燥,易伤津液,需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可多摄入梨、银耳、百合、蜂蜜等食物,如用梨炖水、银耳熬羹,既能补充水分,又能缓解口干、咽干、眼干、鼻燥等“秋燥”症状。

辛辣食物比如大蒜、辣椒、胡椒、生姜、草果、芥末等辛香料要少吃或者不吃,炒瓜子、炒花生、油炸、烧烤类食物要少吃,免得辛燥助火伤阴。

慎食利湿利尿的食物和药物,比如薏仁、茯苓、赤小豆、冬瓜籽以及西药利尿剂等,免得利尿过度伤阴。

处暑后脾胃功能逐渐恢复,可适当食用山药、莲子等健脾食材。

运动养生则需兼顾“收敛”与“适度”。

此时不宜再进行夏季高强度的运动,可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六字诀等和缓的运动方式,既能促进气血运行,又不会过度消耗阳气。运动时间建议选在上午或傍晚,避免正午炎热时段,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但忌喝冰镇饮品,以防刺激肠胃。

情志调节也不容忽视,养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于养命。

“女子伤春,男子悲秋”。

秋季在中医五行中属“金”,对应“肺”,而“肺气虚则悲”,所以,初秋时节人们易生出感伤情绪。可通过登高望远、欣赏秋日美景、与亲友交流等方式排解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让心态如同秋日天空般开阔明朗,以平和的心境迎接秋天的到来。

今年夏天酷暑难耐,早处暑提前带来的凉爽大家求之不得。既能让我们有更多时间感受秋的温柔,也可以为大家节约不少空调电费。

遵循节气规律,调整生活与养生方式,便能在这暑去秋来的时节里,养好心、护好身,从容拥抱秋日的美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