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四川的摩崖石刻佛像,我是颇有接触,从乐山大佛 、东方佛都(非常熟悉),到大足石刻(原在四川,重庆刚直辖不久时去观览过一次),再到安岳摩崖造像,还有一些大大小小的如邛崃金华山大佛沟、夹江千佛岩……今天我要给友友介绍的,正是其中的精华之一——安岳摩崖石刻造像。
安岳位于四川省东部,东邻大足74公里,南连内江76公里,西接资阳110公里,北靠遂宁70公里,到成都166公里,到重庆174公里,是古成渝道上的陆路交通要冲。
【相关介绍来自百度及旅游网站】
据《安岳县志》清道光版本“金石铭”记载,安岳的石刻起于“南北朝,梁武帝(萧衍)普通二年(521),肖纶曾在普慈招隐寺书写刹下铭石刻”。石刻造像则始于隋代文帝(杨坚)开皇年间(581—600)。到了盛唐时期,安岳的石刻造像不仅艺术上,而且在数量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众多的石刻造像遍及县境各地。如大云山千佛寨、云居山南崖、卧佛院、茗山寺、玄妙观……等处,都可以看到庄重、朴实的唐代石刻造像。到了两宋时期,安岳的石刻造像在唐代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数量上虽稍次于唐代,但从艺术角度上讲,它突破了佛教规仪,把端庄严肃变化为飘逸秀丽,更接近于现实生活。
盛于唐宋的石刻,具有极高的史学和艺术价值,被著名美学家王朝闻誉为“古、多、精、美”。境内现存摩崖石刻造像200余处、10多万尊、经文15窟、40余万字,列为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八庙卧佛院,石羊毗卢洞,鼎新华严洞、茗山寺,黄桷玄庙观,城郊圆觉洞、千佛寨等。
圆觉洞位于四川安岳县城东南1公里处的云居山上,现存窟龛103个,造像1,933躯,唐、五代、宋时期作品居多,以释迦、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三尊6米多高的大像最为壮观。
教钟寺原来位于距圆觉洞约25公里的岳溪乡教钟村。唐贞观时(627至649年)建。明代曾3次重建。清康熙、乾隆年间曾维修。但到20世纪80年代,仅存大雄宝殿,就移迁到了圆觉洞,以利于保护。
北岩造像区的石刻保存较好,“圆觉洞”、“一佛两观音”(释迦牟尼佛、净瓶观音、莲花手观音)、舍利塔等石雕就集中在这个区域。
第一窟。佛塔,共13层,高8米,每层设小龛,供一尊小佛,塔刹由三个圆轮组成,为晚唐密檐式摩崖佛图。舍利塔为晚唐密檐式摩岩浮图,须弥式基座,塔刹为三轮法轮。
圆觉洞石窟,建于北宋年间(公元1091-1098年),紧邻净瓶观音龛,是依据《大方广圆觉了义经》而刻。“圆觉洞”景区也是因此窟而得名。右壁上刻行书“圆觉洞”三字,字径高0.65米,宽0.85米。而洞前匾额“圆觉洞”三个大字,是原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老先生手书的。
圆觉洞窟是北宋年间凿造的。整个洞窟由一巨石凿空建成,方形平顶,洞窟深10米,窟高4.5米,宽5米。窟内三壁下有0.75米高的台基,造像雕刻于台基上。内正壁金刚座上造有两米多高的结伽趺坐的三身佛像,三身佛有种种说法,这里的三身佛是佛为大乘菩萨说法而变现的三身。正中毗卢遮那佛即法身佛,他与释迦佛本为一体,左为阿弥陀佛,即报身佛;右为药师佛,即应身佛。
圆觉洞内菩萨头部均被毁,现在所见佛头均为八十年代补做,不过菩萨身上的衣袂及璎珞极为精美。
出了“圆觉洞”,继续前行,便看到了释迦牟尼佛窟。释迦牟尼佛窟方形平顶,高6.4米宽4米深3米。正壁刻释迦牟尼佛立像,几乎接近圆雕呈三维空间,极富立体感。佛像高6.00米,底座高0.65米,这尊释迦牟尼造像可是中国古代最大侧身站立佛像。
佛像整个头和身子略向右侧,头顶螺髻密集,面朝东方,面颊略显丰腴,眉间有白毫突出,发际线低前额,慈眉凤眼,双目俯视,恰好与窟右侧下方弟子迦叶的目光对接。其身穿双领下垂佛衣,内着僧祗衣,袒胸。他右手施说法印,大拇指与食指间夹一毕波罗花果。左手施与愿印,显得神态威严,大有佛法无边,威德慑众的佛教鼻祖风度。
莲花手观音窟位于释迦佛窟左侧,刻于北宋,高7米、宽3.8米、深3.7米。窟内正中是一个观音造像。像高6.5米,莲台高0.72米。始于北宋元符年间(公元1099年),成于公元1108年,耗时九年,其造型具有浓郁的唐代遗风。
净瓶观音造像是宋代石刻,显得雄伟端庄。长方形拱顶,高7.3米,宽4.7米,深3.5米,主像手持净瓶,为观音菩萨。观音跣足立于双莲台上,她头戴雕刻极为精细的全镂空化佛花冠,冠中还刻了一尊精美的小坐佛。她的左手抚右手腕,右手执一莲蕾,所以当地人俗称她为莲花手观音。这个莲蕾长达1.3米,手和花蕾、花枝间是镂空雕刻,其中花蕾重达百斤,却千年不坠。
此尊造像有几大特征是中国的其他石刻造像所不具备的,是独一无二的。一是其双耳配带一对(如珍珠)垂肩吊耳环;二是其右手持杨柳枝下垂较短,好像初春刚发芽的杨柳枝;三是别处的杨柳观音是右手托净瓶,而此尊观音却是左手提净瓶。
她身子微微右侧,头戴镂空高宝冠,宝冠中还刻有一立佛。身披敞胸袈裟,遍身璎珞,雍容富贵,左手提净瓶,右手上曲拈杨柳枝,赤足站立于双层仰莲瓣莲台上,身后有火焰纹的举身光和头光,显得妙像既显庄严,也呈现一副悲天怜人的慈母模样。
侧壁上有精美的飞天造像。
沿着莲花手观音窟旁石梯继续往上前行至云居山,到达上一个平台后,在右边的崖壁上可以看到阴刻的“龟鹤”二字,每字高1.6米,阔1米,为末唐高陵李时家墨迹,华阴人杨令式摩崖,有人赞之:减笔精绝,近世所无策。
前有龟鶴池,为众善放生池。可以通过水池中的水看着两个字的倒影时,本来阴刻的“龟鹤”二字看起来就变成阳刻的了。
顺行至云居山坡上,有葛仙井,是来源于东晋道士葛洪的遗迹。葛洪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医学家。基本思想是以神仙养生为内,经儒术应世为外,把道教的神仙信仰系统化、理论化。同时与仙家的纲领名著结合起来,发展道教理伦。
往回走“龟鶴”左侧,有大石龟和“福寿”二字。凿于岩腰上的龟形石雕——赑屃(bixi),人们称为“乌龟”,这尊石龟,高1.8米,龟身直径4.1米,仅露前半身,而后半部分全隐于山崖之中,可见雕刻家因材因地取材造型的巧妙。
大石龟旁边崖壁阴刻的“福寿”二字,字宽1.7米,高1.3米。为陈希夷所书,原迹在峨眉山腰。清道光中邑令裴显忠曾游云居山峰,览陈图南旧迹,念念不忘,后调署峨眉临摹此二字,并驿寄安岳,嘱刻于希夷古迹旁。“福寿”二字可拆解为“给田与福,生林长寿”,佛教寓意为“广种福田之意”。
大石龟正下方,就是五代宋初大理学家陈抟的墓。陈抟出生在普州崇龛县观音沟(现安岳县龙台镇观音沟)。他字图南,道号扶摇子,是中国道教三大至尊之一,被道教尊为陈抟老祖。他长期隐居鹤鸣山、华山。
沿着“龟鹤”二字右边的阶梯下行,就到了圆觉洞南岩造像区。圆觉洞南岩石刻区造像虽没有北岩的“一佛二菩萨”造像那样雄伟,其实他们的石刻艺术价值并不比北岩石刻区逊色。这一区的石刻造像要比北岩早,绝大部分是五代石刻造像。五代是由唐到宋的过渡时期,历史比较短暂,战乱频繁。
南崖石刻区有国内最集中的五代石刻造像,其中有千手观音、佛道造像合龛、地狱变相、药师佛造像、千佛窟、十六罗汉、地藏十王龛、毗沙门天王龛等40余个龛窟,题材多达27种,造像艺术风格趋于平实,雕刻手法精致细腻。
据专家研究,我国在此时代的石刻造像数量及规模都不大。而安岳石刻留存的五代石刻造像,创造了三个国内之最:一是五代时期的石刻造像在国内最多;二是圆觉洞五代时期的“地藏菩萨”在我国南方最早;三是圆觉洞五代时期的“地狱变”龛在国内最早。
千佛窟为唐代石刻。内三壁底部有一高0.98米的台基。坛基上刻三世佛,背光上刻有菩提树和金翅鸟。三世佛之间刻有两弟子立像,两侧各刻有一供养人立像。正壁两侧和左右壁分十四层刻有1002个尊千佛坐于莲台上。窟顶左右各刻一飞天,正中圈内刻有“六拿具”图案。内刻左沿上部云朵之上刻有骑象普贤,旁有一象奴,右沿上部云朵之上刻骑狮文殊,狮奴像已毁。窟楣中部刻有坐于仰莲台上的十方佛。
东方三圣龛。此龛为五代时期造像,龛内正壁正中刻药师琉璃光佛、日光菩萨和月光菩萨,上半身已毁,两旁各刻一飞天。佛、菩萨像之间刻有两弟子站像。正壁上部及两侧分二层刻有200尊千佛像,风化严重。行书题刻:“图南仙迹”。大概意思是说陈抟曾在此修炼,留下胜迹。
南壁的雕像,手法及题材更接近民间气息,比如这龛中坐在佛台上的三位虽然都头顶螺髻,身形及面部神态却难以摆脱凡夫俗子的气质。
毗沙门天王龛是五代作品,双层龛。正壁正中刻毗沙门天王。密宗的毗沙门天王是守护财富的。他双足各踏一地鬼,右侧一武士穿战袍,右手握剑扛于肩,右侧一武士头戴风帽,穿胡服,右手执长矛。左右侧壁各刻一文官、一武将立像。内龛左外侧刻两供养人立像。
聂公龛。这是一官员打扮的仪型造像,高2.1米,身着圆领官服,头戴翘脚襥头,形体丰满,双手指笏,衣服为阴刻线条,简单质朴。腰际还垂着一只紫金鱼袋。据研究,这尊聂公像,刻的是五代前蜀王王建的部将,身兼普州、遂州、梓州(今三台)的指挥使,他主持过圆觉洞五代造像,人们刻像予以纪念。
云居山下秋间浓浓。
还可以一览亚洲第二大的恐龙化石——马门溪恐龙化石,以及白鹤梁。
恐龙化石发掘于安岳县龙桥乡,距今已有1.5亿年,属中生代侏罗纪晚期,晰脚类恐龙化石,长21.5米,高8米。此化石对于研究四川中部远古时期的地层形成、生物分布及演变有很大意义,填补了侏罗系遂宁组、蓬莱镇组地层发现恐龙化石遗迹的空白。
白鹤梁位于长江三峡库区上游,重庆市涪陵城北的长江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