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晴天
(个人日记——吾日三省吾身。用文字记录生活,记录想法,记录成长。文责自负,原创首发。)
近期网上有种观点,学生时代的教育在毕业后,走上社会的多年之后才完成了闭环;恰如少年时代自己向天空开了一枪,但为造成任何后果,以为是空包弹;多年以后,自己走在大街上,一种声音从天空传来,正是那颗子弹,正中眉心。
曾经在鲁迅先生《少年闰土》读到,多年以后我回到故乡,碰到了闰土带着自己的儿子来我家,闰土见到我没有向童年那样热情,而是冷冷的叫了一声“老爷!”;学生时代的自己不理解,多年以后我在外地打工,回到家乡碰到了曾经的同学,他如今已成为某个学校的校长,我向小时候一样喊了他的绰号,他瞪我一眼,看玩笑对我说“喊我,某校长!”!这一刻我理解了闰土,原来长大后,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阶级地位,不能随意逾越。
少年是读书,读到《孔乙己》,觉得孔乙己不至于饿肚子,至少可以去当饭馆里的活计,毕竟会写茴香豆的茴字。知道多年后自己大学毕业,找不到工作,而新闻中教育我们说,要让年轻人脱下孔乙己的长衫去饭馆里端盘子。如果脱下长衫,那么曾经何必十年寒窗,费尽心思的参加科举呢?
学生时代进行辩论,在一列火车上,一条铁轨上躺着5个人,另一条铁轨上躺着1个人,请问火车应该向那条路上开去?大学毕业后,当我找不到工作的时候,专家建议高校应该缩招,同时年轻人应该先进场工作,再择业。这时候我才明白,在时代的火车面前,我是躺在铁轨上的那个人,而非疾驰而来的那火车的司机。时代的火车呼啸而过,砖家叫嚣着,碾过去,碾过去,而躺在铁轨上的我,回想起当年在课堂上为之争论,辩驳的耳红面赤的可笑场景。
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在走出社会,经历了社会生活的残酷洗礼,这时候整个教育才完成了闭环。曾经坐在课堂上,或者坐在书桌前捧着先贤的圣言,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完全是因为我们生活在社会生活竞争的残酷之外,家长,老师,学校,社会都尽可能的让我们健康快乐,无忧无虑的成长。尽管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维特式的烦恼,和各种为赋新词强说仇的烦恼,但这个社会生活竞争的压力比起来,至少不是一个数量级。
学生时代,我总觉得读书苦,读书累,但是还可以克服和接受,因为我经历过生活的不易和艰难。所以我用功读书;但是等我进入社会,我才真正意识到,生活的艰难,压力之大无所诉说,生存的压力就足以让绝大多数劳动者每日为之付出所有的精力和时间了。谋发展,求意义,远不是大多数普通人可以希冀的。
中午和父亲聊天,聊到上海的房子。昨天上午跟老婆去看了虹桥火车站17号线4站路的回迁房。在这个版块,目前的均价在3-4万之间,并且小区环境一般,房子质量更是肉眼可见的堪忧。但是这是目前普通打工人在上海买房上车最低的门槛的,而这个门槛对于我来讲,够不着,至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当下对于普通人来讲,一是工作不稳定。工作不稳定和谈稳定的婚姻,更何谈稳定的家庭生活呢。二是收入远赶不上买房和生娃的日常生活开支,从这个角度来讲,租房和买房还房贷的确是两难的选择,很难决定那个是对,那个是错。三从长远的角度来讲,对于我们这样的外地普通小青年,真的有必要拼命留在这里吗?我自己的想法比较明确,即便是现在买房上车,以后退休后或者不工作以后我是要回老家农村陪父母的,给父母在老家养老的。现在不买房,担心孩子上学问题,更担心孩子以后在上海没有立足之地,在这个地方出生,成长,最后长大却发现,房价高的离谱,是他远远够不到的存在,这时候他怎么办,因为他又没有老家可退。
现在大家一谈起房子就说房子过剩,再说的深一点就说一线城市和核心城市的房子有价值,但是具体到北上广深这几个城市来讲,哪些房子又有增值的价值,那些房子又没有买入持有的加之,这个至少当下我是判断不出来的。我只是知道,从上海的房地产现状来看,至少现在上海的房子已经严重分化了,高价值的豪宅早已经不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可以奢望的,即便是天降彩票买入,自己自主的物业费估计都让普通工薪阶层交不起。而远郊回迁房,以及老破小还有没有价值;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说,我费尽心思,背负负债的压力给孩子留一套上海的远郊的老破小,他长大以后还会不会需要这个落脚之地,这都是未知数。因为时代是发展的,社会是进步的,至少再20年前,我老爸再村子里给自己修建庄院的时候,一是改善家庭居住条件,二是为了给我创建家业,可是时代变化太快,他在村子里的庄院投入了太多劳动力和财富,最后都随着进城打工而荒废,全部成为了沉没成本,别说我今天看不上了,他自己也看不上,并且毫无价值可言了。属于劳动甚于价值的巨大浪费了。基于这种考虑,我也不清楚当下关于房子应该如何考虑了,我知道的只是应该深入的去了解,去调研,去探究,在当下还准备生孩子,养孩子的基础上去做一些财富的积累,等待自己有明确的判断,再行动选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