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我在微信上听了三节课。
首先是标题为《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写作赚到60000块,成为文案高手?》,分享者是飞利浦公司的项目经理@PMFrank。他在工作之余,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写作,去年一年写了100多篇文章,依靠读者打赏,赚了一万多元稿费。今年,他利用积攒的人脉和经验开课,讲授写作技巧,已经赚了六万元。
昨晚@PMFrank的课是免费的,但基本都是干货。关于个人成长、写作文案技巧、内容推广和营销都很有借鉴意义。要帮到别人,要和别人不一样也同样对人有启发。@PMFrank的讲解也很生动,利用亲身体验的鲜活的生活和职场经历,听者很容易接受。
比@PMFrank晚半个小时开始的分享课是在@剽悍一只猫的学员群里。此次的主讲是简书第一大咖@彭小六。由于我接触简书时间较短,对这位大咖了解不是很多。但他在讲如何阅读、写作技巧方面也很有自己的心得。
不难看出,以上两节分享课,包括@剽悍一只猫在群里做过的分享,都有以下几个共同点。
首先,分享者都是利用自媒体快速崛起并赢得成功的人士(这种成功仅从其收入和粉丝人数来判断)。
其次,他们成功的基本途径大致相同:找准位置,对准方向,做到极致。所谓的稳准狠。
第三,他们分享的大多也是方法论的问题,如读书的技巧,写作的技巧等等。同时这些技巧也都是从“有用”出发。是的,他们都说到写的东西要对读者“有用”。
说实话,这些分享的内容对我并不是那么“有用”。
首先,关于读书,个人认为是件非常私人化的事,每个人都有感兴趣的方向和方法。如果仅仅是从如何读工具书的方面讲,还是可借鉴的。但我已经对工具书不感兴趣了。
再说写作。写作因人而异,因文章题材、风格而异。如果仅从微信公众号和简书等写作来说,写那些方法论和鸡汤文,的确应该“有用”。血脉贲张,手到擒来。但除了这些,还应该有一些“无用”的。窃以为,能够成为经典流传下来的文字,都不是教人如何“有用”的。
在分享结束后的互动阶段,有个群友就很直接地问:“做公众号如何能快速变现?”虽然主讲人说并不能仅从“钱”出发,但这个问题我认为虽然比较直接,却应该是来听课的大多数人的想法。
要“有用”,不就是迎合现在大多数人要快速成功的迫切愿望吗?为了迎合这种需要,如何与“自我”和睦相处就凸显重要。刚巧在听课之前看到一篇文章,说曾国藩的一生,把经世和经义结合起来,就是他比李鸿章只讲经世高明的地方。这些课传递的也应属经世之道。
相比之下,第三节课对我更加“有用”,讲健康饮食的。健康饮食很多人都会说自己很重视,但真正能够科学地有条理地理解,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的,却很少。
一晚上听了三节课,也对分享课本身有了一点想法。
分享活动,对分享者本身的要求,首先要有好声音。然后要有干货。
动听的声音,不论男声女声,都会使听者产生愉悦的感受。@剽悍一只猫和@彭小六甚至还可以在分享中为大家或高歌或低唱一番。声音可谓动听。
所谓干货就是指分享的内容要“有用”。是的,我也说到“有用”。对于报名参与听课的人来说,要不是倾慕分享者这个人,要不就是倾慕分享者的成功,后者应该更多。那么,有借鉴可复制的经验就是必不可少的。
我也做过一次分享,说实话,结果并不很理想。首先自己的声音很难与动听相连(动听的声音也可以通过练习获得)。第二,有干货,但由于事先没有准备充分,内容组织有缺陷,所以结束后有很多遗憾。
无论怎样,多学习还是有用的,在这个讲经世之道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