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杀了人,就是一个穷凶极恶的人吗?如果一个人杀的是一个对别人有害的人,就应该得到宽恕吗?
俄国作家陀思妥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就探讨了这个问题。他的创作本身就具有复杂矛盾的特点。他笔下的人物往往有复杂的心理活动,热衷于表现人物危机时刻的心理。
鲁迅这样评价陀思妥夫斯基:“马克思的《资本论》,陀思妥夫斯奇的《罪与罚》等,都不是暇末加咖啡,吸埃及烟卷之后所写的。”“要将现在中国人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比较起来,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对比起来,真是望尘莫及。”
《罪与罚》就是这样一本小说,这部被欧美文学批评界誉为“心理小说之王”让我们走进小说,看看主人公激烈心理活动的前因后果,发自内心地思考一下什么是善与恶。
1
故事开始于沙俄时代的彼得堡,主人公叫拉斯科尔尼科夫,一名法律系学生。他打算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以证明自己的某种想法。
他甚至踩好了点,算清楚从家里到老太婆家距离,只要730步。但今天他打算再去一次,确认老太婆的妹妹什么时候外出,以确保老太婆是独自在家。
这次,他打算以典当父亲留给他的银表为借口,接近老太婆。
老太婆家的门缓缓打开,露出一个干瘪的脸。她六十多岁,身体衰弱,但虚弱的身体并没有减轻她对金钱极度贪婪。一想到这,拉斯科尔尼科夫就极度厌恶她。
了解到拉斯科尼科夫的来意后,老太婆放他进来,两个人经过数次讨价还价后,老太婆硬是把拉斯科尼科夫要的十卢布,砍成一卢布。
但这些对于拉斯科尔尼科夫来讲,并不重要。他此次的目的,是借机查看老太婆家的情况,他甚至还关切地问老太婆是不是常常独自在家。
可是,当拉斯科尔尼科夫从老太婆家里出来后,他的信念又动摇了。此刻,他内心代表善的小人又跑了出来,他开始自我怀疑,自我攻击,我怎么可以做这样的坏事。
他的内心饱受谴责,垂头丧气地走在街上,打算拿典当得来的钱,去酒馆喝酒,释放内心的苦闷。
每个人的内心都住着魔鬼,都有过邪恶的想法,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过善与恶的来回抽扯,但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犯罪。
善与恶就在一刹那间。佛家有云,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一个人真的可以为了处罚一个讨厌的人,而不顾公序良俗的约束,去犯罪吗?
拉斯科尔尼科夫,在酒馆又遇到了什么人?他的计划又能如愿实施吗?
2
在酒馆里,拉斯科尔尼科夫遇到了九等文官马尔美拉多夫。他的妻子身患重病,孩子们每日在饥饿中度过,最让他心痛的是,他的大女儿索尼娅才16岁,却不得不出卖肉体来维持家用。
拉斯科尔尼科夫将醉酒的他送回家,并给他留了一些铜币。
我们看到拉斯科尔尼科夫本性还是善良的,不然也不会送落魄的马尔美拉多夫回家。事实上,如果在街上遇到流氓尾随醉酒的女孩时,他会要求警察送她回家。对于要杀害老太婆,他的内心一直纠结不已。
可是,现实容不得他多想,当他偶然得知,老太婆的妹妹要出门做生意时,他觉得这是一次绝佳的机会。恶念又开始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尤其是,那个老太婆太贪婪,有人早已诅咒要杀掉她,然后用她的钱,帮助需要的人。拉斯科尔尼科夫就是基于这种想法,想要杀死对大家都有害的老太婆。
拉斯科尔尼科夫最终还是杀掉了老太婆 ,还顺便杀掉了中途回家的老太婆的妹妹。之后,他逃回家。
拉斯科尔尼科夫还是犯下杀人罪行,尽管他有着自己冠冕堂皇的理由,但他从此就心安理得了吗?不久,他就收到了警察局的传票。他如何面对警察的询问,坦白还是死不认罪?
3
在警察局,拉斯科尔尼科夫才明白,那是房东的追讨债务的传票,写完相关保证话语后,就可以离开了。他回到家,开始处理赃物,消灭罪证,精神变得焦虑,很快就病倒了。
从看病的医生那里,他得知人们认为老太婆由两个油漆工所杀。他明白,是那两个油漆工替他顶罪,内心更加充满了负罪感。
为了弄清案件最新的调查情况,他重回老太婆家,那里已经搬空,只有两个工匠在干活。他们以为拉斯科尔尼科夫是无赖,把他赶走了。
从老太婆家出来后,他在路上遇到了车祸,而在车祸中丧生的人,竟然是在酒馆遇到的文官。他把文官的遗体送回家时,对文官的女儿索尼娅产生的好感。他觉得这个女孩子,用瘦弱的身体维持着一家人的温饱,让人充满了敬意。
如今,她又失去了父亲,处境雪上加霜,这让拉斯科尔尼科夫感到,他们的命运如此相似,内心的折磨,让他决定向索尼娅坦白自己的所有罪行,他认为只有索尼娅能拯救自己。
以至于,第二天,拉斯科尔尼科夫到警局准备坦白。没想到,油漆工闯进来,承认他就是凶手。这让他暂时得到安全。
不久,拉斯科尔尼科夫帮助索尼娅澄清偷钱的诬陷,得到索尼娅的感激。面对索尼娅,他正式讲出了杀人的前因后果,和内心的煎熬。
索尼娅并不相信他会杀人,在她眼里,拉斯科尔尼科夫多次帮助她们家,难道仅仅是为了钱,就那样做吗?
索尼娅决定拯救他,她建议她去自首,去和所有人讲出罪行。并保证她会站在他身边,支持他。
拉斯科尔尼科夫觉得自己孤独的灵魂有了安慰和依靠。他选择杀死那个作恶多端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以为自己会心安理得,却没想到怎么也迈不过良心这道坎儿。
自首还是自杀?他最终在索尼娅的陪伴下前往警局,详细供述了犯罪过程。故事的最后是,拉斯科尔尼科夫被流放到西伯利亚,索尼娅则一直陪伴左右。
拉斯科尔尼科夫最后选择用肉体的苦难代替精神的折磨,用这种方式是否能够逃避本该付出的代价呢?所幸的是,索尼娅一直不离不弃,是他流放道路上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但由他引出的善恶灵魂拷问,值得我们每个人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