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时至小满,麦田泛起了层层金浪,立春以后雨水丰沛,麦穗全都笑弯了腰,看来今年是个丰收的年景。
农家后院的杏树上,杏子即将成熟,那黄澄澄的杏子使劲扒拉开绿油油的叶子,探出自己得意的脑袋来。个别早熟的杏子已经被贪嘴的孩子用竹竿打下,囫囵地塞在嘴里,那一个个鼓起的胖胖的腮帮子格外惹眼。
“算黄算割”也赶来了,这种鸟的学名具体我也说不大清楚,有的说是布谷鸟,有的说是杜鹃鸟。在我们这儿,人们以它的叫声命名——算黄算割。这种鸟每个清晨或黄昏会每次不间断鸣叫半个多小时,它不厌其烦地提醒人们,麦子要一边成熟一边收割,切莫拖延,确保颗粒归仓。陕西方言把一边什么一边什么,说成算什么算什么,好有趣的方言,好有趣的鸟儿。
“小满”割油菜,在我们这儿是惯例,就好像“芒种”收小麦一样,似乎这两个节气不到,这两种农作物就不会成熟一样。在我的整个孩提时代,大人们每年从小满开始就得足足一个月的忙碌,孩子们也不例外。一大早就被大人们从睡梦中叫醒,坐上爸爸拉着的驾子车去油菜地里。油菜籽早上割最好,早上空气不干燥,碰到镰刀不易落籽。爸妈在前面割,我和哥哥就在后面拨油菜根和茎。基本劳作到九,十点,才能回家吃早饭,这时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真想立即能吃到个香喷喷的大馒头。
当菜籽被妥妥的装进袋子,就是我们憧憬妈妈炸大油饼的时候了,这一般要等到玉米种上,锄过第一遍之后了,还得足足一月多,好漫长的岁月呀。
拨过根的油菜地平平整整,洒上水,扬上厨房灶上的草灰,再经过爸爸用圆柱形大石头套上蝇,一绺一绺给碾压光,一个完美的场地才算落成了,正式的三夏大忙开幕了。
和割油菜籽一样,也是趁着空气稍潮一些开割,不同的是小麦播种面积大一些,得早晚并用。大人们割麦,大一点孩子打捆,小一点孩子拾偶尔折断的麦穗,全体总动员,整个村庄没有一个闲人。成捆的麦子被驾子车一车车拉进场地,农田的路本就狭窄不平,麦捆若没有装平衡,侧翻时有发生。危险倒不至于,每每此时女人的嘟囔声,男人的咒骂声定会想起。孩子哭了,狗噪叫着,乡村忙乱了,,,,,
脱粒麦是整个三夏大忙的压轴戏,也是整个农村互帮互利的瞭望口。大孩子们从麦跺上往下扔麦捆,男人们传递并把麦捆塞过拖粒机,女人们用铁叉挑麦草。这条生产线上有两个工位最最重要,小麦拖粒机跟前一个,这个岗位安全第一。再一个就是最后一个岗位——摞麦草,这个岗位技术第一。在那个落后的年代,年年夏收都会出一些因脱粒麦而发生的悲惨事件。
由于脱麦是个大型活动,所以在那些日子里,人们都是相互换工,忙得没日没夜。如果天公作美,饱胀的麦粒两三天就能收仓。麦粒躺在阳光下,看场的人就着麦草跺,叉进两个铁叉,遮一片破塑料布,凉棚就落成了。底下铺上柔软黄亮的新麦草,往上一躺,不一会儿劳作的人的鼾声就响彻在宁静的场里。
然而老天有时就是故意捉弄人,蓝得发亮的天空说变脸就变脸。一大片的黑云突然从西边爬上天空,然后迅速向东平移。这时有人大喊“天变了”,田间路上立即涌上一堆胳肢窝夹着塑料布或拉着驾子车奔赴自家场地的老老少少。孩子们撑开袋子,大人们用簸箕拼命往进装麦,壮小伙儿把麦袋往驾子车上扛。整个麦场像在举行一场收麦比赛,紧张又热闹。
有时雨来得比预想的快,已经不给人装麦进袋的时间,这时塑料布就最显能耐。正装一半的麦子连同慌乱中哭喊的小孩都被硕大的彩条塑料布一起盖住。黄豆大的雨点仗着雷声的势捕天盖地地猛打在塑料布上,像敲鼓一样,里面的小孩却还异常兴奋地把塑料布上的彩条想像成一道道红的黄的蓝色的彩虹,哈哈哈,我就是当年被爸妈包在彩条布里的小孩。
夏收的雷雨总是来也勿勿,去也勿勿。雨点住了,乌云走了,太阳回来了,塑料布被扯下叠好,一切又恢复正常了,不过空气里却弥漫浓浓的尘土气息,天气倒是凉快了好多。
阵雨过后的夜空,星星像被洗亮了一样闪闪发光,月牙儿也格外透亮。我家和小叔家的场地紧挨。看场的夜里,和堂姐堂妹听奶奶讲嫦娥的故事,是每个夏收里最期待的事。奶奶摇着一把包了一圈蓝布的大竹扇,为我们几个姐妹驱蚊扇凉,我们躺在那高高的麦草垛旁边,专心地听奶奶讲那些有趣的神话和奶奶那些辛酸的过往,,,,,,,
折腾了整整一月多,终于麦子归了仓,秋玉米发了苗。至于锄玉米地,那就是个慢悠悠的活了,锄过第一遍玉米地后,房檐底下挂上锄头时,妈妈炸的大油饼已经漂在锅里了,夏忙基本上结束了,,,,
我们这里,千禧年之后就已经全部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如今的夏收秋播只需三几天,机械话的神速让老一辈的人瞠目结舌。家里的壮劳力夏忙依然可以留在城里打工,再也不用过去那般大动干戈了。
油菜麦子年年依旧泛着黄灿灿的光;雷雨过后偶尔也会出彩虹,但再也不是三色的;雷雨过后的夜空依旧美丽透亮;我想嫦娥终其一生都在悔恨自己偷灵药的冲动,然而这却仅仅只是我的以为了。有奶奶的夏夜再也没有了,堂姐妹们像乘着降落伞的蒲公英一样四散开去,我的孩提时代也在小麦联合收割机的轰隆声里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