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日--6月3日,参加由《教育研究与评论》及《教育视界》联合主办的“求真悟道”2019年全国小学数学教育论坛。6月2日上午,有幸聆听到著名特级教师王栋生老师的讲座,其间提到一个观点----教师需要业余,学生需要课外,对此深感赞同,且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围绕该话题也有浅显的思考与基本的实践。
一、浅显思考
(一)教师需要业余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智力呈正态分布,即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点。所以,同期参加工作的教师几年以后,开始在专业发展及综合素养方面出现分化、产生差距,究其原因,除不同教师相同工作时间内工作效率有差异以外,主要还是由于不同教师在业余时间的所做和所为不一样所致。爱因斯坦早已提醒我们,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那么,针对教师而言,除尊重智力分布规律,谨遵智者教导以外,还有哪些原因也在提醒我们要呼唤和重视业余呢?
1.成长需要集体学习,也需要独立学习。
(1)统一要求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1世纪教育委员会的报告——《学习——财富蕴藏其中》中提出“四个学会”的教育理念,其中一个理念就是“学会求知”。报告指出,面向未来的世界公民,需要学会学习,需要终身学习。教师,自不例外。
(2)基本路径
学习按场域来划分,包括群学和独学。教师的群学以校本研修等为主要形式,通过集中研讨、集体分享等形式,促进各自想法的明晰和完善,推动从“想法”到“做法”的成功转化,提升每位教师的自我效能,提高每位教师的工作效益。群学是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的重要路径与形式。
群学之前,群学之中,乃至群学之后,为保证经历群学能真正实现个人有所得,还需要有充分的独学做保障。朱永新教授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的三种方式,分别是阅读、反思和写作。这三种方式无一例外,均以“对话”为内核,具体又包括与自己的对话、与他人的对话、与文明的对话,且这些不同客体的对话均对场域有要求,其中又以独学为更佳选择。
群学是重要形式,独学才是基本前提,因此,以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业余时间做什么,足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让人差异更显、差距更大。
2.素养包括专业素养,也包括综合素养。
好的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素养,也要有丰盈的生命体验,也就是说要做一个不只会教书,更有广泛爱好和丰富体验的丰满的、立体的人。而爱好和体验,都需要时间来涉猎、来培养、来形成、来经历。
(二)学生需要课外
卢梭说,教育即生长。生长需要适宜生长的环境。那么,什么是适宜生长的环境?其一就是自由的时间。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表示闲暇的意思,意指学生需要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促进其心智的发展。
1.成长有规律,需顺其自然。
成长遵循特定的规律,不同能力到不同阶段会有相应的发展。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格赛尔和他的双胞胎的爬梯实验,通过对比,直观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顺序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到了身心成熟的时间,发展能力,可事半功倍,否则事倍功半。此就是人成长的关键期。
2.成长有差异,需保证时间。
“成长有规律,需顺其自然”告诉我们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应有不同的最佳教育内容。
而对于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个体来说,也因为差异性的存在,而导致学习和掌握相同内容所需时间不同,呈现效率也不同的情况。此为学习同样内容,不同学生在学习速度上有快慢之分,此外,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也告诉我们不同学生的发展还有特长与一般之分。针对不同学生在同样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上的快慢之分,中国有句老话,叫做笨鸟先飞,提醒我们不同人当禀赋有差异的时候,要想达到基本水平,需要用时间来勤奋学习和练习。针对人有多元智力,不同人在不同领域智力发展情况不一样的现象,我们要允许特长更长,并通过给予其充分的时间及引导的方式来努力实现特长更长。
同一个人,纵向来看,健康成长需要时间;不同的人,横向来看,要能基本一致也需要时间,要想特长更长需要时间。为此,学生不仅需要课内,也需要课外,需要自由的时间来发展兴趣,培养能力,融入集体。
二、基本实践
因为专业成长需要集体学习,也需要独立学习,因为教师素养包括专业素养,也包括综合素养,所以,基于对以上规律的认识和尊重,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也做出积极的努力和安排。
(一)提前规划工作,预留完成时间
因为教师需要业余,所以在安排工作时,一般都预留比较充分的时间给教师,以便教师能够统筹安排各项工作,能够有效推进工作和学习。
比如,学期初制定部门学期工作计划,每周开始前,推出一周工作安排,以供所有教师提前知晓,能在有序推进学校整体工作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个人的工作和学习与学校的工作融合起来,实现个人与集体的齐飞。为此,在推进工作时,在自己的分管范围内,也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那就是没有写进计划的工作,一律不安排、不推行,以保证和佑护计划的严肃性,也是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
再比如,学期临近结束,提前近一个月时间,将学期结束各项工作的内容和要求提前统一告知所有教师,以便所有人能够有条不紊开展工作,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二)举办各种活动,提供展示机会
因为素养全面的教师更受欢迎,所以在推动教师队伍建设时,除开展立足课堂,指向教学能力提升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骨干教师课堂教学展示等活动外,还举办教师主题征文比赛、教师主题演讲比赛、教师大讲堂等活动,以此促进教师拓展视野、丰富素养、提升能力的意识,提供教师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展示风采的机会。比如,每月都有一次主题性的教师大讲堂活动,通过不同的主题,给予教师,特别是参与演讲教师要给特定方面予以关注的引领与提醒。
(三)尊重规律,抱持耐心,促进发展
因为成长有规律,成长有关键期,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针对学生不同年龄阶段所具备的认知特点,有的放矢,循序渐进。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编排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就充分体现了对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同样教学“间隔排列”,在一年级时候,可以引导学生用圈一圈、连一连等方式来探究只有两种物体一一间隔排列的规律,而到三年级以后,则可以引导学生先用圈一圈、连一连等方式动手操作发现规律,解决排列个数较少的数学问题,再引导学生用算一算的方法根据发现的规律解决排列个数较多的数学问题。引领学生经历模型化的过程,以实现方法的优化。
(四)因材施教,习得方法,传递温暖
对于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如上分析,因为不同个体学习同样内容速度有快慢,对待不同内容兴趣有差异,所以,在教学时,还需要因材施教。通过因材施教,帮助学生习得方法,掌握基本技能,形成基本思想,生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比如,学习完《运算律》,部分同学需要不仅能够完成题目特点与运算律完全一致的算式的简便计算,还要能够抓住算式特点与运算律不完全一致的算式的特点,并通过适当的恒等变形,将算式转化成与运算律一致的形式,然后再进行简便计算。另外,也有部分同学,学习完该部分内容后,只需要达到能够模仿的程度。此为面向不同个体,调整学习目标,使不同人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收获,有所提升。
针对不同特长的学生,学校开设各种各样的社团,为不同的孩子提供可以让特长更长的机会,此也为因材施教的体现。
为了让8小时工作更有效率,为了让课堂学习更有效率,为了让教师和学生都能真正借教育实现生命的成长,教师需要业余,学生需要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