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情况?上课之前的备课,十分焦虑。
总觉得要上出一朵花来,才会在备课环节纠结、焦虑?
每次都是带着备课本回去,昨晚带娃睡觉,也不是很晚,自己很累,于是也和娃十点就睡了。
心里念着,早点睡,早点睡,明天就可以早点起,早上起来再备课。
带着这个念头睡下了,半夜起来,也不知时几点,觉得神清气爽,以为可以起床了,没想到才两点,赶紧设个闹钟,5点起来。
起来后,还想重新调整课件,可根本没时间,只是过了一遍教案和课件而已,因为小娃又醒来了,吵着要妈妈。
早早起来,花在备课上的时间,也只有20分钟,为什么会如此焦虑?真实上课情况,又是怎样的?
其实,走进教室,站上讲台,自己内心的焦虑,就已经减少了一大半,那之前的焦虑,值得吗?
今天上的是《腊八粥》,谈话导入,接着是词语预习词语检测。
和孩子们重点学习了第一自然段。腊八粥,老少皆宜。
两个问题,一个是学生预习时提出的:老人为什么也要称老孩子?为什么开头要连用三个“孩子”?这是泓乐提出的问题,真会思考。
骏说:作者写的是家乡习俗,他自己也很大了,可是家乡的老人,都是他小时候的朋友,所以是老孩子。
锦说:腊八粥真的很好吃,老人吃了,就像回到了快乐的童年。
冉说:腊八粥太美味了,老人在腊八粥面前,也像个孩子一样。
真是给了我惊喜,沈从文先生曾说:“我心中对记忆里的河水、夕阳、乡音,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
这一份腊八粥,是独特的用词表达,也是用故乡的一份眷恋。
第二个问题,也是有着思维辩论的火花:这一段的词语表达方法,有哪些词和现在不太一样?
孩子们找到了糊糊涂涂煮成一锅、叹气式的沸腾着,敏锐的洞察力,找到了最有特色的词语。
接着孩子们展开了讨论,说出觉得妥当与否的理由,在讨论中,我们达成一致: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的表现。
这节课,有思辩的冲突,可以看到孩子们思考的力量,教学目标也基本完成,为什么之前还那么焦虑?
先完成,再完美,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凡事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