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天习作常态课教学研讨要做经验分享,所以在把ppt准备好的同时,也再次回顾了去年开始和学生在教室里共同成长的经历。
一、舍得花时间
以往的习作课,大概就是一节指导课,然后回家完成习作,最后顶多再加一节点评课。一个学期下来,十六节习作课,效果暂且不谈,学生最害怕的依然是写作,老师最头疼的也还是教习作。所以,当意识到我们的习作教学缺乏过程性指导,于是开始全程写作指导。还记得第一次用这样的方式上习作,是四年级上册《我和____过一天》,用了近五节课的时间,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完成整篇习作,并且有多次展评。
之所以花了这么长时间,原因有二,一是全篇习作,从片段到一篇,光是写就不能少了时间;二是大量展示,让害怕写作的孩子能够最快接受它的方式就是鼓励,通过展示,让孩子们对写作重新燃起希望与信心,这的确是个很好的方法。
二、做好示范
过去评改作文也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评来评去无非就是“语句通顺,条理清楚,语言优美”之类,有时候,五十本作文,可能一半的人得到的评价都是这样。看到这样的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习作水平真的了解吗?既然是“学教评一致”,我们的评当然不止于课堂中的评价,还包括作业中的评,作文当然也是如此。所以,找到一个好方法,那就是把评价标准变成评语,这样一来,教师不愁如何写评语,学生也知道自己对习作方法的掌握程度。
教师的点评就是给学生互评做的最好示范,孩子的模仿能力是最强的,无需刻意强求,我们也会在某一时刻发现孩子们的变化,有时,她们的点评更细致精准。
三、无限相信
无论写出何种水平作品的学生,都要想尽办法夸赞,这是我在王老师的课堂中学到的。孩子需要的就是无限相信的力量,所以有时候小练笔,我会展示半个班的作品,尤其是一些后进生的作品,让孩子们感受到自己也是可以写好文章,也是值得被认可的。另外,为孩子们搭建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无论是小报还是公众号,都会无限激发她们的写作内驱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