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酒文化起源于古代的祭祀礼仪,其中酒被视为通神、通灵的媒介。在祭祀活动中,酒的使用非常普遍,体现了对天地的尊重和敬畏。
作为孔孟之乡,山东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地域特色。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山东人形成了热情好客、豪爽大方的性格特点,善于用酒来表达情感,加深彼此之间的友谊和信任。
与东北的啤酒烧烤一条龙、内蒙的歌舞哈达三碗酒、河南的端碗老酒带你走不同,我更加喜爱山东的酒规矩,它在加强调公平和仪式感的同时,也把待客之礼展示的淋漓尽致。
首先说说山东规矩的座次,山东的酒文化对于座次是极其讲究的。首先12点钟位置是主人位,他是本次饭局最重要的组织者或者地位最高的人,但是在山东,这不叫主人,叫主陪。为什么呢?在山东文化里,他们认为客人是本次饭局最重要的人物,陪好客人,是他的首要任务,所以他叫主陪,负责照顾好坐在自己左右手边的客人。主陪对门的6点钟位置,是副陪,通常用来衔接主陪的开场,把气氛拉到高潮。同样的,坐在他左右手位置分别对应三宾和四宾。之后三陪和四陪,是的,你们看错,副陪之后是三陪(这个三是第三的意思),他们分别坐在9点和3点钟位置。这样,一桌由四名接待,四名客人构成的饭局基本搭建完成,要是还有其他人,那么可以在继续往三陪和四陪的左右两边加座。
既然阵势已经布好,那么这场演出该怎么运转就是个技术活了。为啥我说这是一场演出呢?前面我已经提到,之所以摆成这样,那是因为一桌子接待人员,目的只有一个,把客人陪开心了,既然要陪开心,开心是个状态,那么过程非常重要,中间还涉及到主副陪之间的相互配合,上下行文的衔接。首先,主陪会率先提酒,通常提6杯酒或者7杯酒,6的意思是顺利,而7带有七上的意思。之后,是副陪带酒。通常副陪不会超过主陪。以此类推,接下来是三陪和四陪。在这个过程当中,每一个人喝的酒都是一样多的。这也是我特别推崇山东规矩的一个原因,他涵盖了公平的意思。
说完流程,那下面就来说一说,这里面的技术活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了。刚刚上面讲到了主陪,副陪,三陪,四陪分别依次提酒。那在这个过程当中宾客干什么呢?和其他地方的规矩不同的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客人是不可以主动提酒的。只有当四陪提完了之后,其他的客人才可以依次发表感言。那么在宾客发表感言之前,所有的场上的气氛、节奏、话题,都是由主陪,副陪,三陪,四陪来进行轮番的拉动。客人喝的高不高兴,全看陪们儿的表现。而当一切尽兴尽欢了之后,客人提酒就意味着本次的宴请到此结束。
以上便是整个山东规矩的全部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当中,首先所有人喝的酒都是一样多的,没有能够投机的机会,其次,山东规矩的包容性也在此提现,因为站在宾客的角度来说,初来乍到肯定对地方很不熟。那这个时候主陪副陪和三陪四陪们,他们就得扮演好一个引导和介绍的这个作用来消除对新环境的陌生感。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他们会在开始之前先把这些规矩落实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如果有什么不妥或者困难,那么大家可以事先进行一个沟通和调整。但是一旦规矩落定了,就必须得一直严格的执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