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晓玲分享第349天(20231019)
如果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那我们就要承认负性情感是真实存在的、无法抹去的一部分。弗洛伊德认为,人有生本能和死本能。我们的情感是爱恨交织的,我们既会爱一个人,也会恨一个人。
温尼科特也提出,母亲既会爱孩子,也会恨孩子。你看,即便是最纯粹最美好的母婴关系,其中也有阴影存在。
我们要明白,每个人都会有负性情感,这是合理的,真实的。
真实会带给我们力量,活得真实也是我们给自己的心理赋能的一条关键路径。接得住我们真实关系的人,才是能让我们获得滋养的人。而关系也是这样的,只有真实,才能够产生流动的情感。
我们的真实当中一定有负性的部分,我可能会恨你,会生你气,会讨厌你,我不可能365天每个小时都非常爱你。有时候,我在关系中想要逃离;有时候,我在关系中对你进行攻击;但有时候,我又想靠近你,觉得你是我最爱、最珍惜的人……所以,我们内心要有一个容纳的空间,去接纳生而为人的这种复杂而真实的情感。
当我们能够理解这些时,我们就能够在内心允许负性情感存在。这是我们做的第一个练习。
第二个练习就是在行为层面将负性情感表达出来,比如尝试去发火。
当你的孩子做了一件令你感到生气的事情时,你可以告诉他,妈妈生气了。反过来,你也要允许孩子在听到你提出的一些要求时可以生气。你允许了自己把负性情感表达出来,你也就能够允许孩子把负性情感表达出来。这样,我们就能够变得更为真实。
但是,我们也要牢记一点:表达负性情感不能是压倒性的、绝对化的。
我们在向孩子表达生气的时候,也要告诉孩子,妈妈虽然生气,但仍然爱你。要让孩子感知到这一点,要让他明白,妈妈不会因为对他生气或者不满意而离开他。
有时候,我们对孩子造成了很大的伤害,不是因为我们表达了负性情感,而是因为我们还表达了一种“我不想再和你在一起”的想法。很多妈妈之所以真的有那种要离开孩子的想法,是因为她们确实太累了,她们无法允许自己把负面的部分呈现出来。
实际上,能够长时间待在孩子身边,比较轻松地和孩子互动的母亲,是能够允许自己有时候生气,有时候愤怒的。她们越是允许自己这样,就越能用很真实的状态和孩子在一起,而不是强迫自己,也不是在掩盖什么。
总之,我们完全可以放下自恋,放下不安全感,真实地,同时也依然保留着善意或爱的情感去表达自己的负性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