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山道建成于春秋战国时期,属古时陇右通往四川盆地的一条重要通道。大致路线是甘肃天水-祁山-礼县-西和县-成县- 徽县-略阳-勉县-汉中,全程500多公里(略阳-汉中段与陈仓道重合)。说到祁山道,立马会想到“诸葛亮六出祁山”的故事。其中天水城计收姜维、失街亭挥泪斩马谡、木牛流马陇上割麦、木门道射杀张郃,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都发生在祁山道上。而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壮历史,更让后人无比感慨。
当然,祁山道上的故事不仅仅是这些。
秦人最早便在祁山道上崛起,最后经过数百年的奋斗,东出天下,一扫六合!祁山道上的礼县,是秦人的龙兴之地,秦早期的西垂都城和陵园都在这里。今天的礼县隶属于甘肃省陇南市,古称"西垂、西犬丘",秦人最早的都邑所在地,是秦人走向中原成就霸业的摇篮。1917年,这里出土了一件国宝青铜器“秦公簋”。20世纪90年代初,礼县城东大堡子山发掘出土了四座规模宏大的秦公墓,认定是秦仲、庄公或襄公陵墓。
另外,祁山道往北进入草原,向南则连接金牛道进入四川,祁山道便成为一条沟通川蜀与西域、关中的贸易之路,汉代的丝绸从这里运往西部;唐以后,茶马贸易活跃,这里成为茶马互市的必经之路。“茶马互市”是中国古代以官茶换取青海、甘肃、四川、西藏等地少数民族马匹的政策和贸易制度。礼县盐官镇直到今天仍然拥有西北地区最大的骡马交易市场,茶马互市从唐代兴起,延续了数百年,由此也诞生了著名的“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它们的陕甘段,都经过了今天的略阳、徽县、成县和天水,也就是祁山古道一线。
祁山道,不光见证了秦人的奋臂兴起,三国争斗的波诡云谲,唐蕃博弈直至公主和亲,同样也承载着诗圣杜甫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和经典唐诗的沉郁顿挫。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都城长安被攻破,唐玄宗逃亡四川,太子李亨乘机在灵武自行即位,时为唐肃宗,此时大唐李姓天下,同时出现了两个在位皇帝。唐肃宗上位后,为了稳住帝位,打击唐玄宗旧臣,宰相房琯被罢去相位。杜甫作为房琯的至交,自是被牵连调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一同被牵连的还有京师大云寺主持赞公。公元758年6月,杜甫离开长安来到华州,赶上关中大旱,兵灾天荒,饿殍遍地。在华州待了短短一年,杜甫便弃官离去。他远行的目的地便是秦州(甘肃天水),而为什么是秦州,除了当时的秦州地处边陲,没有受到安史之乱的影响,还因为旧友赞公被牵连后只身去了秦州,自己的从侄杜佐也在秦州。
【上传不了图片】
祁山道部分路段
公元759年7月的一天,杜甫带着对朝廷政治的绝望、对关中动乱的恐惧以及翻越关山陇道的胆怯,远离肃宗,带着妻儿,风尘仆仆来到秦州,踏上了后半生最为艰难的秦陇巴楚的漂泊羁旅,关于秦州,杜甫在其《秦州杂诗》中对此有非常准确的描述:“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凸显了秦州扼守咽喉要道的险要地位,杜甫来到秦州为世人留下了117首诗歌,其中大家比较熟悉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就是这时期的作品,但是诗人来秦州三个月后依旧是举步维艰、无衣裹身、无米可炊,且当时边塞少数民族时敌时友,胡人遍布秦州各处,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况乎身处兵争要塞,一旦鼓动,很容易形成里外夹击的局面。在此境况下,幸甚同谷县(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的“佳主人”来信邀请,杜甫遂挈妇将雏,带着小弟杜占、妻子杨婉、儿子宗文、宗武和女儿杜蓉,一路途经赤谷、铁堂峡、长道盐井、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最后艰难到达成县,但结局却是诗人最不想遇到的。
秋冬之交,山深风紧道路迂曲,祁山古道之上,杜甫一家马不停蹄赶往同谷,在吹彻山谷的寒风里,积满苍岭的季雪,饱受颠簸泥泞和饥寒之苦,赶往如约的美好生活的期盼地,杜甫万般苦楚地写下了沿途12首纪行诗。
今天让我们跟随杜甫的诗篇,踏上祁山古道,一起寻找他的足印与远方,游览诗圣的同款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