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天才,也没有蠢人,只有时间与方法——《刻意练习》教给我的

最近在读《刻意练习》,感觉收获不小,趁着印象尚热,赶紧表述一番。

总结已经看过的部分,《刻意练习》在反复的表达一个观点:最杰出的人是那些在各种有目的的练习中花了最多时间的人。

需要注意作者“有目的的练习”这个描述,他在书里特意指出了这样一种错误观点:

如果你足够长时间地做某件事情,一定会更擅长。这种思想错在哪里,我们很清楚。以完全相同的方式一而再再而三地做某件事情,并不是提高绩效和表现的秘诀;它会使人们停下前进的脚步,并且缓慢地下滑。

我们不止一次的听说过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到底是什么,作者对其特点进行了总结:

◆刻意练习发展的技能,是其他人已经想出怎样提高的技能,也是已经拥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训练方法的技能。

◆刻意练习发生在人们的舒适区之外,而且要求学生持续不断地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

◆刻意练习包含得到良好定义的特定目标,通常还包括目标表现的某些方面;它并非指向某些模糊的总体改进。

◆刻意练习是有意而为的,也就是说,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

◆刻意练习包含反馈,以及为应对那些反馈而进行调整的努力。

◆刻意练习既产生有效的心理表征,又依靠有效的心理表征。

◆刻意练习通过着重关注过去获取的技能的某些特定方面,致力于有针对性地提高那些方面,并且几乎总是包括构建或修改那些过去已经获取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逐步的改进最终将造就卓越的表现。

让人振奋的是,在书中,作者通过各种案例、试验证明,在学习技能方面,没有天才的说法,也没有缺乏先天细胞而无法学会一说,只要使用方法得当的刻意练习,任何人都能学得会、练得好,达到大师水平。

作者还总结到:练习初期,那些智商高的人会进步的更快;但从长远来看,占上风的是那些练习更勤奋的人,而不是那些一开始在智商或者其他才华方面稍有优势的人。

据说,鲁迅先生曾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读过《刻意练习》后,我可以这样理解:鲁迅先生的话自然有谦虚的意思在里面,但同时明明白白的表达了:高超的写作水平是靠时间打磨出来的,他也不是天生的作家。我们都熟知,鲁迅先生最初是学医的,后来才弃医从文。

我也能相信摩西奶奶的故事了,曾经只是一个普通家庭主妇的摩西奶奶,在76岁时开始尝试绘画,在80岁高龄能举办个人画展,引发轰动。元代的黄公望,50岁后才开始认真学画,79岁创作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被誉为中国山水画巅峰之作。

读到目前,《刻意练习》目前给我的启示有两点:

一、为我树立了信心。以前认为受天资影响,我始终无法掌握的技能,比如唱歌、乐器、配音,其实只要肯花时间,练习得当,我也可以学会,并且做得好。我以前做的好的领域,也不是因为我聪明,而是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回头看来,确实如此。

二、告诫我少即是多,勿贪。任何一项技能的掌握,直至表现优秀,相当长时间的练习(学习)必不可少。而一个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不能贪心这也想要、那也想要,必须要有所取舍,同一时间段修习的技能一到两样就好,否则就会落入走马观花的陷阱,学无所成。

活到老,学到老,看来还得加一个练到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