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好奇像颗饱满的种子,在岁月里悄悄发芽。
儿时的我总好奇失明的爷爷为何能把日子过得井井有条,他摸索着给花浇水、在灶台前添柴的样子,成了我童年最鲜活的谜。我和小伙伴曾偷偷藏起他的拐杖,却见他凭着记忆稳稳走过院子,这份从容让我更添疑惑。爷爷讲的故事总带着星光,我好奇他如何将那么多故事藏在心里,也偷偷猜想他眼睛看不见的世界究竟是什么模样。这些好奇藏在心里,伴着我在书页里寻找答案,连妈妈喊吃饭都舍不得放下书本。正是这份未被打扰的好奇,推着我不断探索,慢慢长成今天的样子。
《教育的情调》里说,教育的艺术在于守护孩子的惊奇。可如今物质丰富的时代,当孩子指着云朵问“为什么会下雨”,或是蹲在路边观察蚂蚁搬家时,我们是否总以“没时间”“别捣乱”匆匆回应?就像我童年藏起爷爷拐杖的探索,若当时被严厉呵斥,那份对世界的好奇或许会早早熄灭。真正的教育,应是像爷爷包容我的调皮那样,给好奇留一片生长的土壤。
面对孩子的好奇,我们该做的不是灌输答案,而是成为陪伴探索的同行者。当孩子追问“天空为什么是蓝色”,不妨说“我们一起查资料找寻答案”;当他们为奇怪的想法着迷时,耐心听他们说完,就像当年爷爷任由我在他身边打转提问。好奇的本质,是孩子与世界对话的方式,是他们认识世界的原始动力,这份纯粹的探索欲,需要被温柔呵护。
童年的好奇让我明白,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是对世界永远保持提问的勇气。守护好孩子眼中的光,让好奇如灯,照亮他们未来的路,这便是教育最动人的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