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当疫情刚刚起来的时候,自己写了一篇《为什么新词共情伤害这么火?》文章受到热议,没有想到过了二年,这样的问题再一次出现。主要是俄乌冲突,东航坠机事件,上海疫情高位流行,全域静态管理,每日宅家看到了确诊数字的不断攀升,看到了太多悲惨的实例,也看到了大量的谣言、戾气和煽情的信息。在满屏坏消息的冲击之下,人们感同身受,共情过度,情绪受到强烈刺激,感觉压抑得喘不过气来,悲伤、愤怒,恐慌、抑郁、疑病甚至出现崩溃哭泣等行为。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负面偏好”,是指我们通常对事情的消极方面关注更多、印象更深。相对于好事,我们也许更倾向于记住那些让我们痛苦悲伤的情节。每日宅家里面对着各种正面、负面的信息让人应接不暇。稍有不慎,就会被淹没在各种负面信息中不能自拔,同时我们又好像无能为力,彷佛看到了一种“情绪的瘟疫”。这可能是我们正经历着心理学上所说的“压力应激反应”。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由荷尔蒙导致的情绪反应,比如当人正经历重大社会创伤(如地震、战争、疫情、失事等),我们生理或情绪就容易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焦虑、头晕胸闷、抑郁等一系列的创伤性反应。
共情(empathy)也叫同理心或换位思考,是站在对方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能力,即于人际交往过程中,能够体会他人的情绪和想法、理解他人的立场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Hoffman教授认为,共情能力是一种人类生而具备且必不可少的能力。现实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就是同理心。
共情,是情商的核心能力,也是人类天生的能力。心理学中,“同理心”是指人能理解、感受他人情绪、行为的能力,这是一种优秀的心理品质。人们常说的“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等就是富有同理心的表现。在这个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份属于自己的孤独,如同一座孤岛。当我们具有共情的能力,感知到别人的感受,体验到别人的世界,用共情将人与人相连,让孤岛不再孤独。这一瞬间的触动,其实是非常珍贵的东西,因为那证明你醒着、你活着。如同心理学家科胡特曾说:共情,就是生命的气息。
如何共情沟通?人与人之间沟通产生矛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其实是双方沟通大多不在一个层次上。沟通一般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一般性陈述(闲聊);发表观点;陈述事实;表达情绪;亲密关系沟通。这个就是沟通层次与共情五步法。共情的五层次水平(卡科夫)1.毫无共情反应,即完全忽视当事人的感受和行为;2.片面而不准确的共情反应,即理解当事人的经验及行为而完全忽略其感受;3.基本的共情反应,理解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及感受,但忽略其感受程度;4.较高的共情反应,理解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及感受,并把握其隐藏于内心的感受和意义;5.最准确的共情,即准确把握当事人言语传达的表层含义,亦把握其隐藏的深层含义及其程度。共情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是和他人谐相处和良好沟通的关键。适时的共情能够让别人觉得你善解人意,从心底里觉得自己被他人接纳和认可了
有研究表明(仔细看了这篇临床研究报告)某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共情能力与工作满意度具有相关性,故提高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可以更好地提升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共情能力是医患沟通中的桥梁,也被称为是一种软技能,这要求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站在患者的角度,对患者以及自身情绪有一个真确的认知和评价。共情能力做为医者对患者的一种设身处地的理解,是要具备理解别人的能力和高尚的医德伦理。共情能力的应用可以促进患者敞开心扉,由此医护人员如果共情能力较差,患者内心负面情绪不能倾述,郁结的情志难以排解,疾病便难向愈。提高共情水平有利于与患者深入交流,使患者开放心胸,减少情志因素对治疗的影响。
什么是情志?情志是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不同情绪反应。其中七种正常情志活动喜、怒、忧、思、悲、惊、恐称为“七情”,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
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注目。要求一是正静,即形体要正,心神要静,如能这样,就有益于身心;二是平正,也就是和平中正的意思,平正的对立面,就是“喜怒忧患”;三是守一,就是说要专心致志,不受万事万物干扰则能心身安乐。
诸子百家就有较精辟的论述。其中《管子》中的《内业》篇,是最早论述心理卫生的专篇。内,就是内心;业,就是术业。内业者:养心之术也。《管子》将善心、定心、全心、大心等作为最理想的心理状态,以这些作为内心修养的标准。中医护理理论中吸收传统中医文化的精髓,古人曰:"心病不知何许药医也,不详其性状,不明其用量,亦不悉其产地,而奏效甚奇"。中医文化提倡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大医精诚等理念,可以用"仁、和、精、诚"4个字来概括。而医护人员的共情能力更与以上结论一脉相承。
美国“读者文摘杂志网站”总结了一些同理心强的人例子。重视别人的需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临床心理学家朱迪斯·奥尔洛夫认为,同理心强的人心胸开阔,总想帮助别人,但为此往往舍弃了太多自己的利益,很容易筋疲力尽。是出色的倾听者。同理心强的人要把一件事的所有细节都了解清楚,所以他们会多听少说,以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
同理心强的人还别人喜欢向你寻求建议。疲于应付社会关系。是天生的领导者。喜爱动物。生活中或电视上的恐怖事件使他们不知所措。能够体会到别人身体上的不适。同理心强的人就像块海绵,吸收着周围人的感情。别人的一举一动、头疼脑热都会吸引他们的关注,达到了感同身受的境地。能够识别出别人是不是说谎。竭尽全力帮助痛苦的人。别人的伤像是自己的伤,同理心强的人希望帮助受伤者,觉得对周围人的幸福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但当同理心或者共情过度的时候,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主观判断,让情感超越理智,让感性思维取代逻辑思维变成了判断的依据。过分的同理心会让你忽略了自己的初心,完全站在别人的角度来分析判断事物,不断将自己带入,模拟他人的心理活动,浸淫在自己虚构的情绪之中左右为难。时间久了就会产生你说的" 失去自我,优柔寡断 "。
过度共情的人往往特别敏感。他们能够察觉到别人所注意不到的细节,哪怕别人出现了一点小小的情绪变化,他们也能感知得到。过度共情的人很难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因为他们太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感染了,因此他们往往很容易出现大的情绪波动,比如从深深的忧郁中一下子转变为兴高采烈的状态。过度共情的人常认为自己有责任去帮助对方解决问题。最后,过度共情的人很有可能从对别人感同身受转变为憎恨厌恶。因为他们给别人提供的帮助可能并不是对方想要的,所以一旦被别人拒绝,他们可能就会切断和对方的联系,自顾自地沉浸在愤怒和沮丧的情绪当中。
我们需要如何做,才能避免“共情伤害”呢? 理性接收信息。“这些消息越看越难受”是很多人的真实想法。无节制的接收负面信息,对心理健康和防控疫情都没有帮助。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假如宅在家里,你会怎样放松身心? 泡个热水澡、打游戏、听歌、看剧、疯狂学习….这些曾经很好的保护了自己的减压方式现在依然管用且实用。保持需要的人际交往。可以尝试每天都和朋友网上聊天或通话、给家人打电话问候、陪伴父母等,尽量聊聊疫情以外的事情。偶尔感到心情低落或烦躁,向朋友或家人说一说。我们要努力保持适度共情,在存有需要的助人情怀同时,也要能保持自身独立的情绪和清醒的认知。
《共情陷阱》一书告诉我们情绪是会传染的;有毒(消极)情绪的来源;提供免受他人消极情绪影响的方法——冥想;微放松是种持续一分钟的放松程度。无论是坐着、站着还是躺着都可以做,比如站着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吐气,同时放松身体。用作者的话就是“如果发现某个部位紧张,就放松相应的肌肉。”其实我的理解是活动活动,比如拍拍腿,抖抖肩,轻叩牙齿等。建立隔离舱最重要,通过情绪隔离舱来杜绝其他消极情绪对自己的影响,就要通过反复练习来培养习惯,这样方能敏锐感知坏情绪,避免陷入共情的陷阱而被伤害。情绪是把双刃剑,当我们不能完全隔离情绪传染,那么就需要做的是学会应对有毒情绪。
最高级的善良,就是共情。过去常常想我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我。想他人理解我,就要首先理解他人。将心比心,才会被人理解。别人眼中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自己。学会以别人的角度看问题,并据此改进自己在他们眼中的形象。我常常觉得自己“共情能力过强”,共情能力太强,是因为你拥有一颗柔软的心。疫情无情,人间有爱,请做好防护措施,保持心情舒畅,保护好自己,我们一起加油,上海加油,定能战胜疫情,相信一切都会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