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湖里卧虎藏龙, 人心里何尝不是——李慕白
卧虎藏龙2000年公映,至今已过去了十多年。期间,林林总总看过多遍,但大多都是利用碎片时间,随便一个镜头就看了起来。也有时候单纯为了听听电影的配乐,塞外的黄沙,大提琴的沧桑,像一座小小的花园,可以兴之所至,随时游览。
表面上看起来,《卧虎藏龙》表现的是刀剑江湖,实际上,其内在的张力却不是来自于立身江湖的武功,而是每个人内心的情感和欲望世界 ——这或许才是李安所要表现的“江湖”。 这些情感其实是可以放到现代社会的,李安的聪明之处在于,他只说故事,而不是讲道理,把现代的种种困扰,生活的、情爱的,化作塞外的黄沙,化作竹海上的舞蹈,化作虚无的纵身一跃。李安的电影,什么都有,什么都在,只是一隐一显,一张一弛。比如说色彩,李安也用大块的。《卧虎藏龙》里,江南是绿的,塞外是黄的,京城是黯淡的,最终的窑洞是黑色的。功夫也是,点到为止,透出骨子里的飘逸与克制。
武侠是中国人的浪漫,是成年人的童话。金庸的一句“侠之大者,为国为民”被封为圭臬,而在《卧虎藏龙》里,所有人都是平凡人,有欲望有压抑也有儿女情长爱恨情仇。
李慕白淡泊,温润,眉头如锁,手指作剑,细说江湖醒人事,微微一笑万山横,更像是古龙作品中诗意的江湖人物。影片开始时他说:“这次闭关静坐的时候,我一度进入了一种很深的寂静,我的周围只有光,时间、空间都不存在了。”但他认为自己没有得道,“因为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的,却被一种寂灭的悲哀环绕。这悲哀超过了我所能承受的极限。我出了定,没法再继续。”于是李慕白破戒提早出关,因为他“需要想想一些心里放不下的事”。其实他心中无非有两大放不下:师仇和对俞秀莲的爱。而后者是更难放下的,因为李已准备将青冥剑赠人,退隐江湖,这或许算是对秀莲的暗示。两人因为伦理纲常,总是压抑着感情。李慕白虽然“无法阻止自己的欲望”,但总是提醒自己:“把手握紧,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了一切”。秀莲说“压抑只会让感情更强烈”。李俞的结局,是他们终于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不仅是爱情的失败,也是人生的失败。当李慕白还剩最后一口气时,俞秀莲说:“用这口气,练神还虚吧,解脱得道,圆寂永恒,一直是武当修练的愿望。提升这一口气,到达你这一生追求的境地,别放下,浪费在我身上。”李慕白说:“我已经浪费了这一生,我要用这一口气对你说,我一直深爱着你。”李慕白放下了这口气,也是放下了大半生施加在自己心头的沉重枷锁。如果李慕白在人生中早一些释放他的温柔,两人或许能幸福地生活下去。尽管他们最终承认自己的人生是一场愚蠢而并不绚烂的浪费,但值得安慰的是,到最后的时刻,他们终于真正抵达了对方的内心,俞秀莲愿意让位给得道境界,李慕白愿意放弃得道而向俞秀莲表白,他们最终消除了彼此间的隔膜。
玉娇龙人如其名,如飞龙在天,难被世情俗物所约束。在大漠狂沙中的策马奔驰,抵死缠绵,在酒楼上的惊鸿之剑,天外飞仙,让这个敢爱敢恨的女孩子,即使做了那么多搅乱一池春水的傻事,也让人恨不起来。比起李俞的压抑,玉娇龙简单的多,热烈地爱,热烈地追寻江湖梦。而这在她成长的环境是禁忌的。玉娇龙出身名门,身怀绝技,为父兄官誉不得不嫁给鲁翰林,却始终深爱大盗罗小虎。她偷了李慕白送给贝勒爷的青冥宝剑行走江湖,却因为心高气傲、不懂江湖规矩,处处受到江湖人物的围攻堵截,最终惹下大祸,目睹了李慕白的死和如刀剑般伤人的人心后,江湖梦碎了,也意识到不可能挣脱家庭社会的束缚,便选择了跳崖。玉娇龙跳下去是生是死?是不是到了云的另一端?是不是一点伤都没有,还漂流到了远方再也没有回来?这都不重要了。因为她没有许愿,也没有诚心,她跳下去的时候什么也没想,她堕入的是虚空,就算故事里的奇迹真的实现了,她得到的也是无限的虚空,其实也就是死。
这样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电影传达了什么价值观?或许就是经历一番生离死别、大彻大悟的俞秀莲对玉娇龙说的:“一定要真诚地对待自己。”而其实这正是玉娇龙一直在做的,可她最终还是选择了虚无。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归根结底,这电影在讲“道”。道非万物,是触摸不到的永远。如果非将道拟物的话,那么道也就是路,和行路的人。编剧是聪明的,所以李慕白在影片的最初没有得道,如果看透了红尘,那么一切矛盾故事或许都没了,而结局处玉娇龙终身一跃,跳入滚滚红尘,人和故事一起归于虚无。
而看完电影的人怀着自己的道,存之于心,忘言于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