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做老师的都有这样的体会,每次接手新的班级,最关心的往往是班级里后进的一些学生。
什么是后进生?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成绩差但表现尚好或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也很差的学生。
后进生如果少,这个班级的整体成绩就会很乐观;后进生如果多,就意味着老师以后要为这个班级付出很多额外的时间和精力。所以说后进生的状况直接影响着老师接下来工作的幸福指数。
作为老师,肯定不希望班级里出现后进生。作为父母,更是对自己的子女寄予无限厚望。既然这样,为什么还会出现很多后进生呢?
仔细观察后进生一族,我找出了以下几个例子:
小A是个很乖的孩子,他平时言语不多,总喜欢低头摆弄自己的东西。上课的时候,他瞪着一双大眼睛盯着我,但是每当我提问他时,他总是一副惊慌失措的摸样,脸窘的通红,什么也不说。下课的时候,我找他谈心,他又紧张地低下了头。
以后的日子,我慢慢发现:他接受问题的能力比一般孩子要慢好多,同样的问题,要用不同的方式讲好多遍才可以接受。对于这种孩子,如果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反复指导,孩子还可以跟上班。如果老师没有时间天天辅导,这种孩子的学习就会越来越吃力,到了后来,只能沦落成为后进生。
孩子本身并没有什么错,对于这种孩子,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付出特别多的精力才可以。
小B长着一副可爱的样子:大大的眼睛,长长的睫毛,伶牙俐齿的,很是活泼。但是这个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很差,上课不过五分钟,他就要开始自由活动了:东看下,西看下,扔下橡皮,抠抠手指,拉下同桌的衣服,踢下邻居的小脚。
同学们读书,他嘴巴偏要闭着;同学们做游戏,他不遵守规则,乱说乱叫,这种孩子属于比较多动。如果家长能够配合学校进行教育,给孩子明确学习的意义,提出一定的学习目标,老师就可以采取各种方式约束这个孩子。如果家长意识不到孩子的坏习惯会导致的后果,没有进行足够的重视,这个孩子很快就会沦为后进生了。
小C是个单亲家庭的孩子,因为父母的离婚,他比其他的同龄孩子要早熟好多。好像是为了弥补对他的伤害,爸爸和妈妈都拼命地去讨好他,对于他提出的各种条件,哪怕是一些无理的要求,也是有求必应。
如此一个“万千宠爱在他身”的小皇帝,脾气变得越来越乖戾。任何一点小事,他绝对不能吃亏,但凡他认为吃了一点亏,就会大发脾气,要么是对同学大打出手,要么是号啕大哭,所以他的学习成绩,也就可想而知了。
小D的父母都是成功的商人,因为生意做的不错,应酬也不会少。所以父母很少有时间和孩子进行细致的交流,对于孩子回去以后的作业更是无暇关心。
如果偶尔少做一次作业,对于学习的影响也不会很大。但是每天如此,老师哪里有时间让这个孩子补上这些内容呢?如此下去,孩子对一些概念的掌握就会越来越模糊,更可怕的是孩子为了应付大人的询问,会绞尽脑汁的编出各种谎话,使得孩子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这些孩子可能只是些特殊现象,但是我们从中可以发现,孩子的教育问题,远远不是个别家长所认为的老师的问题、学校的问题。
叶圣陶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家庭、社会、学校是教育的三股主要力量。把三股教育力量拧成一股绳,形成“三结合”的教育体系,做到统一认识、统一要求,才能避免相互脱节、相互抵消的现象,从而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取得教育的最佳整体效能。
(无戒日更训练营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