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欢喜吃家乡的煎饼,天冷的时候可以从老家寄来,天热就没办法吃到了,在寄的过程中由于温度高会霉变。看到做煎饼果子的人用一个T字形竹子做的工具在鏊子上一转,就烙出一张煎饼来,觉得很简单,很方便做。于是就买了一个鏊子,做了一个上午也没烙出一个煎饼。不是把鏊子烧热了就是鏊子太少油,反正怎样都做不成煎饼。把和好的一碗面糊全浪费完了,又和了一碗面糊,两碗面糊没烙成一个煎饼。那个简单的动作到了我这里居然变得这样难,把面糊倒一小勺在鏊子中心,用T字形的竹子转一周,在没做之前感觉真的好简单,到真正做了才知道不容易。
难怪生活中总会出现眼高手低的事情。有的学生看到老师讲的例题,感觉这还不容易,所以不以为然,自己做就不会了,所以总感觉什么都会了,一考试就不行了。
记得高中时的同桌数学不太好,每天晚自习都拿着数学书在那里看啊看。我说:“你在干嘛?”她说:“在看例题。”我说:“你只看有什么用,看着感觉会了,自己做就不是那么回事了,你把例题的答案盖住,自己做,然后再看例题这样才有用。”她很快就改变了方法,数学成绩真的有所提高。
看《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时,里面举的两个例子感觉很好:一位物理老师在评讲试卷时,自己先讲一遍,然后让做错的学生再上去讲一遍。他教的班级物理成绩一直都很好。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学生听一遍和讲一遍效果是相差很大的。听的时候以为懂的东西,讲的时候未必讲的清楚。只有真正明白了,才能讲清楚。
另一个例子就是一个高中学生数学成绩不好,父亲就开始自己学数学,想帮助儿子。在学的过程中不会就问儿子,儿子不懂就去问老师同学,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儿子把父亲的数学教会了,自己的数学成绩也提高了。这就说明参与讲解,比单纯的听效果要好的多。
在生活中,在学习中,都会这样,看着容易,做起来难,只有真正做了,真正思考了,才能有所感触,有所收获,有所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