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时下大火的MBTI测试,外向(e),内向(i)。而我是非常典型的i人,从小到大都不太喜欢太多的社交,更愿意一个人待着。这么多年看了一些书,也给自己的这一属性加上了一些优点:一个人做事不用考虑他人感受,效率高,更舒适… …然而最近我却发现,和人交往实际上是非常必要,且有助于个人成长的。
还是要从和剑桥教授吃早饭的宝贵机会说起。那一次之后,我感到许多地方豁然开朗,虽然道理并不算新,但是由于人身份和心境的不同,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事情时我常常会回想教授说过的话,从而促使自己做出不一样的选择,慢慢的我也发现自己有在逐渐改变,有了不同的体会和进步。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我尝试更加积极地与人互动,不再把社交和参加活动看作浪费时间。
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当中,我时常能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也对自身能力有了进一步认识:对待不同的人要用什么方式?如何能让别人舒适?如何温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自己还有哪些欠缺的地方?从他们身上我能学到什么… …不管是专业学习的讨论还是和同学的闲谈,我更多地思考这些问题,也更加积极地做出改变。周五学院请了浙大医学院的教授来开展座谈会,在以前我肯定觉得这种事情与我无关,纯粹浪费时间,然而现在我积极报名。现场去听了教授讲他年轻的故事,进行了一些问答互动,虽然只是闲谈,但是眼界这种东西,就是在和厉害的人互动中、在读书思考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
社交活动并非只是一闪而过的事件,在高质量的社交中一个人能得到启迪与成长。而所谓高质量,大多数时间并不取决于对象是谁,而取决于自身的思考质量:就算对面是哲人,若缺了自己的思考,那么自我也不会有丝毫提升。
正如闭门造车是不可取的,一味独自思考有时会走入死胡同,而与他人交流则能有效弥补个人视野的盲区,从而促进个人的进步与成长。
因此向外接触,向内探索,这应该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