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说到了心理咨询觉察自省的自我培养,本文再聊聊其他部分,希望对你有启发。
同感共情
岳晓东老师在哈佛心理咨询中心实习时,另有三位临床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的博士,也在做实习并接受督导。
平常他们都是各忙各的,但有几次杜希组织他们4个相互督导,发现各自的问题,其成效不亚于个别督导。
在这些活动中,让他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关于同感技巧的互相督导。
那次活动分两个部分:理论探讨和实际操练。在理论探讨部分,他们委托其中一位博士就什么是同感,做了一个深入的理论概述。
她从弗洛伊德的观点说到罗杰斯的想法,从“来访者中心”的功能说到现在“行为疗法”中的作用。
其中岳老师记忆最深刻的是阿德勒的比喻,同感是穿上病人的鞋子来观察与感受病人的体验,和罗杰斯的理念——同感是无条件地积极关注和咨询师的一致性。
在两三年前,我听到了一个词源自一个问题:什么是最好的爱?答案是无条件的爱。
再对比罗杰斯提到的无条件地积极关注。他们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我的理解,无条件,大概是一种允许。
允许你在关系中做自己,允许你展开真实的人性。同时我愿意给你积极关注,是支持、鼓励和爱。
这是一种理想的心理咨询状态。对同感,岳做出了他自己的描述:
情感对焦:同感如同旧式的型号为135、120的照相机,需要不断的对焦来调整镜头的清晰度,否则,同感会给人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感觉。
我也想到了一个类似比喻,就像输液扎针找血管时,你要找到那个对的点跟他同感,如果扎到其他地方,像拍照没有焦点,这同感是失败的。
但是大多情况下,人和人的感情是没有办法互通的,说感同身受是一种比喻,一句骗人的话。
人和人的大脑并没有直接连通的通道,你的感受没有办法正确的传到我身上。所以这就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点,我怎么知道这个同感是对的?
怎么确保自己说出来的话是合适的,是能触动对方的?我发现了一个小技巧,就是重复对方说的。
某一种感受,他可能说了三遍以上,然后在需要同感共情时,你就重复他这种情感就可以了。
这是最简单粗暴直接有效的,我亲身用过,效果很好。人类的本质就是复读机,照镜子。人更喜欢跟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那就需要展现出这种相似性。
那如果没有找到这个重复的词,重复的感受,怎么同感呢?我用过一个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代入。
想象一下,如果他的这段话,从自己嘴巴里说出来,那自己有什么感受?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一般人有的感受,都可以说出来。
以上是情感对焦部分的内容,接下来是思维并轨,同感就如同火车轨道一样,如果咨询师不能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就像两条铁轨永远不能并到一块去,那是同感最大的失败。
还有接话茬子,同感的成功表现是,来访者说出了上半句,咨询师能准确说出下半句。
在一起
在思想上,两个人在一起。突然有个发现,好像对人来说,在一起是非常重要的。
前一段时间,工作突然调换部门。从一个熟悉的区域调到一个陌生的区域,我进入那个区工作之后,特别不适应。
我在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异常?这么特别、这么不适应的状态?为什么自己要付出这么多,一定要回来?
其中一个原因是,想跟熟悉的人在一起。对我来说,工作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都是付出。
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提供固定服务,是提供一种价值,而有人愿意购买我的这份价值。这是一种交换。
在哪工作是没有差别的。反正都是付出,按领导的指派,工作就可以了。不需要什么想法,什么创意,都不需要。
另一个原因是要回到舒适区,跟安全感有关。进入陌生区域,我发现我有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容易紧张,会不受控制的焦虑。
这足够说明我安全感不够,一个人在感受到安全的情况下,才会开始探索外部环境。当他选择封闭,那大概率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
当我在感受到不安、外界环境的敌意、冲突矛盾时,我就倾向于关闭自己,不向外界探索,努力维持自己的安全感,和以往的朋友联系。
我在用这些方法,让自己持续的感觉到安全。但这环境还是让我感觉紧张,我在做的是一直努力回到原来的舒适区。
我特别在意一点,是跟熟悉的人在一起。哪怕有困难,有不顺利也好,但要跟熟悉的人在一起,才会感觉踏实,感觉安全。
在一起很简单,但内涵是很丰富的,蕴藏着很多很多的东西,才让我在那个时刻,做出了那样的选择。
我会持续观察自己,思考分析记录,也会持续更新,如果你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谢谢你的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