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共读共进
【打卡人】昝玉姬
【打卡始于】2023年8月28日
【日精进打卡第18天】2023年9月14日
【今日读书】
【书名】《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18)
【用时】30分钟
今日阅读:序和译者序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这本书的题目本身就很吸引我,教师备课实质上就是进行教学设计,当前面对新课程改革,老师们知道传统的教学设计已经不适应新课改的需要,但如何进行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设计又是摆在许多一线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本书从书名来看显然给出了答案。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教育学会会长尹后庆老师在本书的《序》当中谈到:
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特别是对于今天正在深入进行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广大教育工作者来说。
本书认为,教师在考虑如何开展教与学活动之前,先要努力思考学习要达到的目的到底是什么,以及哪些证据表明学习达到了目的;必须首先关注学习期望,然后才有可能产生适合的教学行为;认为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终为始,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这个概念和方法对于今天我们为追求有意义有效果的教学设计以及思考和寻找教师教学行为转变的路径颇有启迪。
这本书提出衡量理解的一个基本指标,是能把所学的知识迁移到新的环境和挑战中,而不仅仅是知识的回忆和再现。这和《以概念为本的课程与教学:培养核心素养的绝佳实践》终提到我们的教学是追求“可迁移的概念性理解”是一个意思。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院长严寒冰为本书写了《译者序》,严教授2001年就接触到这本书,一直到2014年才着手重新翻译,她说:在十余年的时间里,对此书念念不忘,是因为该书在如何关注学习本质,如何追求深度理解方面既有富于启发意义的理论框架,又有颇具适用价值的策略、方法。
谈及本书的内容特色,我想用三个词来概括,即“理解”“逆向”和“实践智慧”
理解——作者综合分析了教育经典理论,结合数年实践,立体构建了理解框架,既有“横切面”上的解释、阐明、应用、洞察、自知和深入六个侧面,又在“纵切面”上将理解的基础分为需要熟悉的知识,需要掌握和完成的重要内容,大概念和核心任务三个层面,这样的立体结构就如同为初登险峰者指明道路一般,让教师们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有开阔的思路和清晰的路径,使学科大概念本质问题、深度学习核心素养等诸多浮在云端的理念有了可循的方向与阶梯。
逆向——该设计方法所逆于常态教学设计之处主要在于逆向教学设计,要求教师在确定了所追求的结果后,首先要考虑评估方案,书中称之为可接受的证据。也就是尹会长江的“以终为始”。
实践智慧——本书第一版出版后开展了数百次的教师研修工作坊,以及借助专门网站进行各学科案例收集,评价与修订工作使得的文案著作得到了持续不断的扎根于实践的研究和开发。
实践过的理论更具说服力,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