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是一本比较难啃的书籍,需要沉下心来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比照、反思。它如同一幅徐徐打开的卷轴,让我们在静读中,不断探索新环境下“教”与“学”模式的改变,让学习真实发生。
一、什么是“逆向设计”?
第一章的关键词“逆向设计”。《牛津英语词典》对设计的诠释是:“设计(动词)有目的和意图;计划和执行。”教师是设计师,他既是为满足特定的教学需求,课程和学习体验活动的设计师;又是诊断学生需求的评估设计师。设计的目的直指提高学习效果,有这样一句话,最好的设计中,形式服从于功能,换句话来说,我们使用的所有方法和材料,都取决于对预期结果的清晰界定。总之,最好的设计应该是“以始为终”,从学习结果开始的逆向思考。
二、“逆向设计”的误区?
以我们学校近期开展的PBL项目式学习实践为例,他是一种大单元、跨学科、多融合的实践课程。在阅读这本书籍之前,我发现很大一部分老师在进行设计时,更多的关注的是自己的“教”,他们会花大量的时间思考自己要做什么,使用哪些材料,要求学生做什么。比如神话单元的教学,教师开始于一堂课《女娲补天》,选择一本书《中国神话传说》作为学习资源,然后根据资源和主题选择特定的教学方法,并希望由此引发学习。最后,老师会设计几个问答题或小测验来评估学生对这本书的理解。可是,我们的老师是否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学生来阅读这本书,换句话来说,我们要学生阅读这本书要达到什么目标,学生是否能够理解这个目的为什么对自己的学习产生影响,以及如何产生影响?
在阅读“逆向设计”这一章节的时候,不禁让我回看《绪论》,前文中提到的“活动导向的设计”和“灌输式学习”。一个是活动轰轰烈烈,习得偶然发生;一个是学习走马观花,习得枯燥乏味。那反观这一本书的阅读,向我们提倡的是什么呢?是学习方式的改变,是习惯性做法的“翻转”。确实,以始为终,让我们的教学更加聚焦,让我们的学习结果更加有效,让我们的学习方式更趋合理。为了让学习真实发生,首先我们要非常清晰预期结果,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课程,回到上面谈到的神话单元的学习,我们在组织教学时,思考的点会发生一些改变,比如:不管我们组织什么活动,或使用哪些教材,学生怎样才能脱离活动或教材本身去理解。什么可以证明学生获得了这种能力,哪些教材、活动、方法最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我们每一位设计师要明确的是我们是培养学生用表现展示理解的能力的指导师,而不是将自己的理解告知学生的讲述者。
三、怎样开展“逆向设计”?
于是,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思考的便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渐渐一条清晰的线索出现在自己的头脑中,《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第一章《逆向设计》看完这一章内容后,对逆向设计有了一定的认识,逆向设计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确定预期结果——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非常类似于目标倒推法。摘录内容如下:
阶段1:确定预期结果
学生应该知道什么,理解什么,能够做什么?什么内容值得理解,什么是期望的持久理解?在阶段1中,我们思考教学目标,查看已发布的内容标准(国家、地区),检验课程预期结果。通常要传授的内容比我们在有限时间里能够传授的内容要多得多,所以我们必须作出选择。设计流程的第一阶段需要说明习内容的优先次序。
阶段2:确定合适的评估证据
我们如何知道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结果,哪些证据能够证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程度,逆向设计告诉我们要根据收集的评估证据(用于证实预期学习是否已完成)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而不是简单地根据要讲的内容或是一系列学习活动来思考单元或课程。这种方法鼓励教师和课程设计者在设计特定的单元和课程前,先要“像评估员一样思考”思考如何确定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理解。
阶段3:设计学习体验和教学
在逆向设计的第三阶段,我们必须思考几个关键问题:如果学生要有效地开展学习并获得预期结果,他们需要哪些知识(事实、概念、原理)和技能(过程、步骤、策略)?哪些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所需知识和技能?根据表现性目标,我们需要教哪些内容,指导学生做什么,以及如何用最恰当的方式开展教学,要完成这些目标,哪些材料和资源是最合适的?。
四、阅读中的“逆向设计”?
此时,让我回到对这本书阅读的追问。在阅读此书时,我是否开展了有目的的探究式阅读。我为什么选在这本书,此次阅读的目的是什么,这本书倡导的是什么,他所倡导的方式与我们之前的方式有什么不同,我能从这本书学到什么,在经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会发生怎么的改变,我如何证明自己已经掌握了相应的知识?通过这一系列的追问,让我更有信心啃下这本书籍,更能够将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难点与困惑,通过对比性阅读,从书本里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