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月的月度监测(学院来信650:月度监测,港股估值上升了10%)。
一、当前市场估值情况:
注1:统计日期为2022年7月4日,数据来自Choice;
注2:10倍PE以下,超级低估;15倍PE以下,低估;15-25倍PE,正常;25倍以上,高估;30倍以上,超级高估;
注3:百分位举例:比如2022年7月4日,MSCI印度的PE百分位为87.05%,代表这时的PE值比历史上87.05%的时间要高。
小结:
①指数估值变化。最近一月,大A和港股估值变化不大;德国DAX估值偏低,目前处于2014年以来的最低点。老美A股割不动,跑去割印度了,整体市盈率从4月的32.47倍下跌到7月的27.62倍,主要是其本身泡沫就比较严重。标普500和纳指100继续挤泡沫,继续保持每月跌一点的节奏。
②低估vs成长。沪深300与恒生国企相比,ROE差不多,但后者PB仅为0.91,明显比沪深300的1.39倍PB更便宜。若要支付1.4倍的PB,目前选择德国DAX又比选沪深300更划算。从风险的角度来看,港股比A股风险小得多。
二、北上资金(又名沪股通、深股通)流入情况。
2022年6月:净流入729.63亿。
2022年5月:净流入168.63亿。
2022年4月:净流入63.05亿。
2022年3月:净流出450.88亿。
2022年2月:净流入39.79亿
2022年1月:净流入168亿
2021年12月:净流入890亿
2021年11月:净流入185亿
2021年10月:净流入328亿
2021年9月:净流入305亿
2021年8月:净流入269亿
2021年7月:净流入108亿
2021年6月:净流入154亿
2021年5月:净流入558亿
2021年4月:净流入526亿
2021年3月:净流入187亿
2021年2月:净流入412亿
2021年1月:净流入400亿
注意:2021年12月开始,净流入资金下降趋势明显。4月、5月、6月连续三个月净流入的,6月流入730亿,规模仅次于2021年12月的890亿。
三、M1&M2剪刀差
M1-M2剪刀差=M1同比增速 - M2同比增速。
2022年5月:-6.5
2022年4月:-5.4
2022年3月:-5.0
2022年2月:-4.5
2022年1月:-11.7
2021年12月:-5.5
2021年11月:-5.5
2021年10月:-5.9
2021年9月:-4.6
2021年8月:-4.0
2021年7月:-3.4
2021年6月:-3.1
2021年5月:-2.2
2021年4月:-1.9
2021年3月:-2.3
2021年2月:-2.7
2021年1月:5.3
M1是老百姓的现实购买力。M2=M1+准货币,银行存款、证券保证金等都属于准货币。
①当M1增速-M2增速>0时,说明大家手上“活钱”多,经济活力强,倾向存活期、更多钱流入实体经济。
②当M1增速-M2增速<0时,说明大家手上“死钱”多,经济活力弱,倾向存定期、更多钱投入金融市场。
如果M1-M2剪刀差连续6个月以上小于0,则代表经济正经历通货紧缩状态。
M1-M2剪刀差目前已连续16个月小于0,说明目前我们正在经历通缩,历史上最长的紧缩时期为3年左右。
四、证券化率。
证券化率=股票总市值/近四个季度的GDP,一般在30%—120%之间波动。
2007年10月,证券化率103%,
2008年11月,证券化率41%,
2014年5月,证券化率42%
2015年6月,证券化率105%,
2018年10月,证券化率53%,
2022年2月7日,证券化率77.87%,高于历史83%的时期。
2022年7月4日,证券化率78.56%,高于历史83.64%的时期。
证券化率 = 股票总市值 / 最近4个季度的GDP,
这是衡量市场情绪的参考指标,
当证券化率<50%,大举买入。
当证券化率>100%,谨慎离场。
目前证券化率不高也不低。
五、股债收益比。
股债收益率比 = 全市场股票收益率 / 10年国债收益率。
2022年2月7日,股债收益比为2.07,高于历史83.35%的时期。
2022年3月10日,股债收益比为2.06,高于历史82.81%的时期。
2022年4月10日,股债收益比为2.13,高于历史86.74%的时期。
2022年7月4日,股债收益比为1.97,高于历史74.26%的时期。
当股债收益比超过2倍时,表示股市出现了较好的投资机会,卖债买股。
历史上股债收益比高于2的时期:
①2008年9月-2019年1月,超级大跌之后。
②2011年11月-2014年前期,在2.0周围持续震荡。
③2018年9月,股市见底时。
④2020年8月-2020年6月,指数启动前。
⑤2022年2月-2022年6月。
股债收益比在2之上维持了5个月,7月再度回到了2以下。
六、小结。
股债收益比在2.0之上维持了5个月后,再度回到了2以下。这五个月中,恒生国企的PB一度跌到了0.8倍,即便现在仍处于1倍PB之下,仍处于被低估的状态,长期持有可获得三方面的收益:
①企业盈利的收益。这些企业不但盈利更稳定且盈利成长性不比科创50、中证500低;
②估值修复的收益。世界是平的,从长期来看,各个市场之间的估值差距会逐步缩小,尤其是大A与港股,目前动不动就便宜1倍的情况会越来越少见;
③汇率收益的收益。香港跟着老美加息,内地则在放水,这一升一降未来势必反应到汇率变化上。
结论:待股债收益比再度>2时,继续买入港股。
祝大家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