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宣王见颜斶,曰:“斶前!”斶亦曰:“王前!”宣王不悦。左右曰:“王,人君也。斶,人臣也。王曰‘斶前’,亦曰‘王前’,可乎?”斶对曰:“夫斶前为慕势,王前为趋士。与使斶为趋势,不如使王为趋士。”王忿然作色曰:“王者贵乎?士贵乎?”对曰:“士贵耳,王者不贵。”王曰:“有说乎?”斶曰:“有。昔者秦攻齐,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令曰:‘有能得齐王头者,封万户侯,赐金千镒。’由是观之,生王之头,曾不若死士之垄也。”宣王默默不悦。
齐宣王召见颜斶,说道:“颜斶你上前来。”颜斶也叫道:“大王您上前。”齐宣王满脸不悦。左右臣都责备颜斶:“大王是一国之君,而你颜斶,只是区区一介臣民,大王唤你上前,你也唤大王上前,这样做成何体统?”颜斶说:“如果我上前,那是贪慕权势,而大王过来则是谦恭待士。与其让我蒙受趋炎附势的恶名,倒不如让大王获取礼贤下士的美誉。”齐宣王怒形于色,斥道:“究竟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颜不卑不亢回答说:“自然是士人尊贵,而王者并不尊贵?”齐王问:“这话怎么讲?”答道:“以前秦国征伐齐国,秦王下令:‘有敢在柳下惠坟墓周围五十步内打柴的,一概处死,决不宽赦!’又下令:‘能取得齐王首级的,封侯万户,赏以千金。’由此看来,活国君的头颅,比不上死贤士的坟墓。”宣王哑口无言,内心极不高兴。
左右皆曰:“斶来,斶来!大王据千乘之地,而建千石钟,万石(竹虚)。天下之士,仁义皆来役处;辩知并进,莫不来语;东西南北,莫敢不服。求万物不备具,而百无不亲附。今夫士之高者,乃称匹夫,徒步而处农亩,下则鄙野、监门、闾里,士之贱也,亦甚矣!”
左右侍臣都叫道:“颜斶赶快过来,颜斶赶快过来!大王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重视礼乐,四方仁义辩智的士人,仰慕大王圣德,没有一个不争相投奔效劳;四海之内,没有不争着臣服;齐国万物齐备,百姓心服。而即便是最清高的士人,其身份也不过是普通民众,徒步行走,耕作谋生。至于一般士人,则居住在鄙陋穷僻地地方,以看守门户为生存手段,应该说,士的地位是十分低贱的。”
斶对曰:“不然。斶闻古大禹之时,诸侯万国。何则?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故舜起农亩,出于野鄙,而为天子。及汤之时,诸侯三千。当今之世,南面称寡者,乃二十四。由此观之,非得失之策与?稍稍诛灭,灭亡无族之时,欲为监门、闾里,安可得而有乎哉?是故《易传》不云乎:‘居上位,未得其实,以喜其为名者,必以骄奢为行。据慢骄奢,则凶从之。是故无其实而喜其名者削,无德而望其福者约,无功而受其禄者辱,祸必握。’故曰:‘矜功不立,虚愿不至。’此皆幸乐其名,华而无其实德者也。是以尧有九佐,舜有七友,禹有五丞,汤有三辅,自古及今而能虚成名于天下者,无有。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市下学;是故成其道德而扬功名于后世者,尧、舜、禹、汤、周文王是也。故曰:‘无形者,形之君也。无端者,事之本也。’夫上见其原,下通其流,至圣人明学,何不吉之有哉!老子曰:‘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称孤寡不谷。是其贱之本与!非夫孤寡者,人之困贱下位也,而侯王以自谓,岂非下人而尊贵士与?夫尧传舜,舜传禹,周成王任周公旦,而世世称曰明主,是以明乎士之贵也。”
颜斶驳道:“这话不对。我听说上古大禹之时有上万个诸侯国。什么原因呢?道德淳厚而得力于重用士人。由于尊贤重才,虞舜这个出身于乡村鄙野的农夫,得以成为天子。到商汤之时,诸侯尚存三千,时至今日,只剩下二十四。从这一点上看,难道不是因为政策的得失才造成了天下治乱吗?当诸侯面临亡国灭族的威胁时,即使想成为乡野穷巷的寻常百姓,又怎么能办到呢?所以《易传》中这样讲,身居高位而才德不济,只一味追求虚名的,必然骄奢傲慢,最终招致祸患。无才无德而沽名钓誉的会被削弱;不行仁政却妄求福禄的要遭困厄;没有功劳却接受俸禄的会遭受侮辱,祸患深重。所以说,‘居功自傲不能成名,光说不做难以成事’,这些都是针对那些企图侥幸成名,华而不实的人,正因为这样,尧有九个佐官,,舜有七位师友,禹有五位帮手,汤有三大辅臣,自古至今,还未有过凭空成名的人。因此,君主不以多次向别人请教为羞,不以向地位低微的人学习为耻,以此成就道德,扬名后世。唐尧、虞舜、商汤、周文王都是这样的人。所以又有‘见微知著’这样的说法。若能上溯事物本源,下通事物流变,睿智而多才,则哪里还有不吉祥的事情发生呢?《老子》上说:‘虽贵,必以贱为本;虽高,必以下为基。’所以诸侯、君主皆自称为孤、寡或不谷,这大概是他们懂得以贱为本的道理吧。孤、寡指的是生活困窘、地位卑微的人,可是诸侯、君主却用以自称,难道不是屈已尚贤的表现吗?像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周成王重用周公旦,后世都称他们是贤君圣主,这足以证明贤士的尊贵。”
颜斶的话完全符合今天民主思想。点赞吧!东方的政治觉悟在距今三千年前已经成熟。
好了,我们来看看希罗多德的历史吧!
(185)但是,除去我在前面所計算的大軍人数之外,还得把从欧罗巴带来的大軍加到这上面,但計算时必需只能以我个人的测度为限。色雷斯和色雷斯附近海上諸島的希腊人提供了一百二十只船。这些船上的人員算起来应当是两万四千人,所有各个民族,即色需斯人、派欧尼亚人、埃欧尔地亚人、波提阿入、卡尔奇底开人、布律戈依人、披埃里亚人、馬其頓人、佩萊比亚人、埃尼耶涅斯人、多罗披亚人、瑪格涅希亚人、阿凱亚人、色雷斯沿岸地带的居民等,我假定这些民族的全部人数是三十万人。把这些人和从亚細亚来的人加到一.起,則士兵的总数就是二二百六十四万一千六百一十人了。
(186)以上便是士兵的全部人数了。至于随軍的杂务人員和运粮小船_上的人員以及随軍的其他船舶_上的人員,則我以为他們不是比兵少,而是比士兵还要多。但是假定他們和士兵的人数相等,不多也不少。这样,他們的人数等于士兵,因而也就同样是好几百万人了。这样看来,大流士的儿子克谢尔克謝斯一直率領到赛披亚斯岬和銖尔摩披萊的全軍人数就是五百二十八万三千二百二十人了。
难怪克谢尔克谢斯国王敢远征希腊。
(187)这就是克謝尔克謝斯麾下的全部兵力。可是,誰也不能确实說出厨妇、侍妾、閹人到底有多少人;任何人也說不出到底还有多少拖畜、馱畜以及从軍的印度狗,因为它們的数目太大了。因此,說有一些河流的水都給弄干了,这在我看来并不是值得惊訝的事情。使我感到惊訝的勿宁說是这样一件事实,怎样竟能够有足够的粮食来应付数百万人的食用。因为我計算了一下就发現,如果每个人每天屹一科伊尼庫斯的麦子而不更多的話,則每天的消費量就是十一万又三百四十美狄姆諾斯。在这里我还沒有把妇女、閹人、馱畜和狗所消耗的粮食計算在内。在这数百万的人們当中,就容貌和身材而論,沒有一个人是比克謝尔克謝斯本人更有資格来統率全軍的。
这真是一场人类的大迁徙。文化的大碰撞,文化的大交流。
(188)解纜的水师在海上行进,这样便来到了瑪格涅希亚領土的卡司塔納伊亚市和賽披亚斯岬之間的海岸;先来的船停舶在岸旁,后面的船就在外面投錨了。原来这一带的海滨并不寬,这些船就船头朝着海,排成八列、在那一夜里,就是这个样子了,但是到天明的时候,明净而晴朗的天气变了,大海开始沸騰起来。他們遇到了夹着一陣猛烈的东风的大风暴,当地的人們称这样的东风为海列斯彭提亚斯。在他們当中,凡是那些預見到暴风的来势,以及所处的位置使他們能够这样做的人們,这些人便把船拖到岸上,因此沒有給暴风赶上,这样就把自己和船舶都保至了。可是在海上遇上了暴风的船舶,有的被卷到佩里洪的被称为伊普諾伊(意为灶一譯者)的山麓的地方,有的被卷到岸上去。有的就在赛披亚斯岬那里攆碎,有的被卷到梅里波伊亚市,有的被卷到卡司塔納伊亚的岸上去了。老实講,这場暴风实在是无法抗拒的。
地中海发怒了。是天怨神怒吗?是飓风。从波斯到希腊刚好碰上风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