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基层松绑减负赋能 让干部大胆干事创业

基层是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也是直面群众需求的“最前沿”。然而,当基层干部深陷文山会海、疲于填表迎检、困于层层留痕时,不仅耗费大量精力,更让干事创业的热情逐渐消磨。为基层松绑减负、支持干部大胆干事,既是破除形式主义的现实需要,更是激发基层治理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形式主义之弊,首当其冲的便是基层。一些地方将“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要求基层干部每天在不同平台重复填报数据;动辄召开的“传达会”“部署会”,让干部在“开会-落实-汇报”的循环中疲于奔命;督查考核重“材料”轻实效,导致基层不得不将大量精力用于“补台账”“做报表”。这些“无意义的忙碌”,如同沉重的枷锁,让基层干部被束缚在办公桌前,无暇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也让惠民政策在执行中“打折”“落空”。

松绑减负,关键在于刀刃向内破除形式主义顽疾。一方面,要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精简会议文件、优化考核机制。通过建立“多表合一”的数据共享平台,减少重复填报;推行“四不两直”的督查方式,用实地走访、群众评价替代纸面汇报;建立容错纠错机制,明确“三个区分开来”,为敢于创新、大胆试错的干部撑腰鼓劲。另一方面,需强化资源下沉与权责匹配,避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困局,赋予基层更多事权、财权、话语权,让基层干部有能力、有底气解决群众难题。

减负不是减责,松绑更需赋能。当基层干部从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才能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服务群众等核心工作中。近年来,不少地方推行“一线工作法”,让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田间地头;探索“揭榜挂帅”机制,鼓励干部在急难险重任务中担当作为;完善激励机制,对实绩突出的干部优先提拔重用。这些举措既为基层干部卸下“包袱”,又搭建了干事创业的舞台,真正实现“轻装上阵”与“担当作为”的良性互动。

基层是干事创业的热土,基层干部是党和群众的连心桥。唯有以更大决心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更实举措为基层松绑减负、撑腰鼓劲,才能让基层干部从“忙得团团转”转变为“干出真成效”,让基层一线成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服务群众的“主阵地”,真正激活基层治理的“一池春水”,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