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更新率看新消费品牌的发展——
在零售门店,在每周、每月、每季到每年,有两个关于商品非常重要数据,要统计并分析。
这两个数据分别是:上新率,和更新转换率。更新率就是指一个品类,在一个时间段里的上新状况。
另外一个就是指更新转换率,这个是看哪个品类在上新品后,对销售有更明显的增长作用。
从中我们总结了一个规律,就是分散型市场中的品类在上新品后,效果明显要好于集中型市场的品类。
那什么叫分散型和集中型呢?
用品牌市场份额数区间来界定。
集中型市场,指的是一个分类的大部分份额被两三个品牌占据。
对应到人的认知就是,当你听到一个分类,立马能报出两个非常有代表性的品牌,比如说到碳酸饮料,你会想到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
对应量化数据,排在前三名品牌的销售,能占到整个市场的 30%- 50%以上的市场份额。
那分散型市场正相反,你一听到一个分类后,要想好一会儿,才可会说出一个代表品牌。
而好不容易说出来的品牌,几个品牌加起来的销售份额也难超过10%。
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休闲食品中梅类、散装糕点等。
而这两种市场类型,分散型市场中的品类特点,对应的就是黄海老师今天提到的供应链能力较弱。
换言之,在这里的商品形态的创新空间大,可这也意味着更快的淘汰率。
换言之,那谁能更快打通并建立上下游的供应链,谁就能更快地跑出来,在较短的时间里,抢到更大的市场份额。
供应链从战略层面大家都知道重要,可要是具象细化成实操环节,要攻克的难题远比我们想的要多得多。
供应链中的三要素,库存、物流、仓储来说,这里面的每一关每一个环节其实都是难点,攻克一小点,就能向前迈一大步,就能比别人更有优势。
这样说有点抽象,我们来举个例子。
就拿黄海老师投的这个黄小猪鲜炖八宝粥来说吧。
因为八宝粥里的食材特别的丰富,想要好的原材料,就要从种植源头开始把握。
比如说,黄小猪中有一款产品叫马蹄燕麦粥。
这里面的用到的马蹄,也叫荸荠,想用这支商品作为八宝粥的原材料,对应到这三个环节中就要攻克好几个难点,而每个难点都对应着生产效率。
第一是时间短产地集中。
荸荠的生长期是140天-200天,可上市的时间比较集中,而因为喜温喜湿的特点,产地主要集中在两广、海南、江苏这一带。
在出土收获前,就要确定存和运的两个时间卡点。
第二就是如何运输,荸荠要先进行脱泥清洗,如果是干后运输,就需要在产地建立相对应的车间,那对应增加的管理及人工开支等就要重点考虑了。
如果是湿性运输那就要考虑到沙土含量好进行颗粒隔离,这是因为一个荸荠坏了,就会迅速传染好的荸荠。
那这也会相应增加运输成本。
而选择的运输工具也要做出对应的调整,比如说是在山地优先考虑铁路。
第三是克服时间,因为新鲜荸荠有季节限制,保存过程太湿和太干都不可以,比较“娇气”。
可食品工业化生产却要保证一点,就是稳定供应。
这中间对原料食材的粗加工保存能力,都决定了这八宝粥的口感和成本。
那如果说问我们对新消费品牌怎么看?
一直比较看好。
还是因为更新率高。
而这更新率高,主要是来自中国消费者对新品的购买频率高。
有一组数据可参考。
在2017年,72%的中国消费者每次购物至少购买一种新品,新品对快消行业价值增长的贡献率在65%以上。
相比之下,北美消费者的新品购买率只有29%。
消费者的喜新厌旧习惯,会不断对商品提出新要求,那只要有要求就有进步空间。
在疫情出现后,这种动能没有被削弱,反而是变得更多、更快、更琐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