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给自己贴上社恐的标签,那到底什么是社恐?
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焦虑障碍,是一种对社交情境感到强烈害怕或焦虑的心理疾病,当处于某种社交情境时,患者表现出过分的担心、紧张或害怕,害怕被他人审视或评价,可伴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和回避行为。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迟毓凯介绍,社交恐惧症是一种心理障碍,属于焦虑症的一个亚类,表现在让患者感到痛苦,而且水平异常,让患者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
社交恐惧简称社恐。
根据社科院的一项调查,在青年人里大概有40.2%的人表示存在社恐的情况52.7%的人表示不会社交。
另一项调查中显示青少年存在超8成的人表示自己是社恐。
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社恐?
没有社恐:跟大多数普通人一样,平时跟陌生人打交道的时候自己觉得稍微有点紧张但也没关系,可以较好地完成社交过程。
轻度社恐:在跟陌生人相处的时候会有一些心慌、手足无措、心跳加速,但还是可以把社交过程完成,但不会主动发言和交谈。
中度社恐:这部分人就会开始有意躲开人群,比如正在路上走路,迎面有人走来,不管认不认识,就会低头看手机,假装很忙的样子,会尽量不去人多的地方,但是如果是没有办法拒绝的场所,如学校等场所。有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脸红、手抖、恶心、尿急属于常见症状。
重度社恐:可能没办法见到陌生人,甚至会有昏厥,晕倒,开窗跳楼等情况。
社恐分级界定:
轻度:特定场合下的紧张、焦虑不适
中、重度:需要治疗的心理疾病
社恐的成因有哪些?
主要有先天和后天两种因素
一个人的人格、气质类型等有相当一部分比例是先天遗传下来的,基因里有差不多50%的比例决定了你是个内向还是外向的人,内向的人神经激活水平比较高,一点小小的刺激都能激活他的神经,这样他就不太愿意更多接触外部的世界;而外向的人神经激活水平低,总要寻求一些新鲜的刺激,总喜欢跟人打交道,冒险等,这样才能让他的大脑兴奋起来。
还有一块是后天因素造成的,一是他在社交过程中遭受过挫折,他在演讲或发言时说话磕磕巴巴,或发音不准确,下面的同学家就开始嘲笑他,或者是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被同一个群体的朋友当众取笑等,被如果他没有及时从这些挫折中走出来,就会产生这种应激障碍,以后只要一到人群多的地方,与多人交往时,他就会想起当时出糗的样子。这样的社交创伤行为会导致他后天的社恐。
还有一种因素就是无应答,别人可能因为社恐或者忙碌没有回答他,尝试融入朋友的圈子却得不到回应,这种情况多了之后,这个人也逐渐不太愿意跟人打交道,
还有就是一个人他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但是家里人或学校老师却强迫他去参加一些社交,这种情况下他就会对社会交往产生一种反感和厌恶,久而久之对于社会交往的活动会产生抗拒的心理。
如何克服自己的“社恐”心理?
内向的人其实不一定非要让他去做一些特别外向的事情,特别是现代社会很多事情,手机、网络都能够解决,如果说社恐情况给自己的学习、工作、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妨碍,轻度的社交恐惧可以自己调整过来,多回想一些自己社交成功的场面,那时候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再有可以调整自己的呼吸,把注意集中到自己身上。
或者是你正在尝试摆脱轻度的社交恐惧却不知道该如何开始,有一个办法是跟人沟通的时候可以先等别人开口说话,如果两人尬着都不说话怎么办?可以聊聊天气和热点新闻。
例如:今天的太阳好猛啊,感觉人都要被晒焦了。你看了吗,最近很火的那个电影等。
中、重度社恐的情况需要到心理门诊、精神科专业医院接受专业心理治疗,必要时也要用药治疗。